【远山】学写毛笔字 – “法”在“书”外
暑假里继续临帖写字,转眼9月,第三学期又开始了。
老生中有一位A班没报上转到B班来的大姐,也是学第三学期,不过这位大姐以前学过,专写赵孟頫的行书,《心经》写得真漂亮,我是只有佩服的份的。可是大姐同学夸我说我写的字“开张大气”。女小胖同学也继续学习,她说我的字暑假过了又进步了。老师的表扬加上同学们的夸奖,可是让我激动了好几下子。
新同学中,有一位清瘦男生,说是自学写毛笔字四年,写“王羲之”的,那个字,我觉得是相当漂亮了,可老师说他写“滑”了,要求他不要“滑”。这个意思我没懂,也没问,我还没到“滑”的那一步呢。清瘦男生说这次来学习的目的是想学篆刻,那么要会写篆字。我说你真是来对了,老师的父亲的师爷爷是吴昌硕,老师是极其推崇吴昌硕的,而吴昌硕么,作为杭州人就不用多介绍了。
还有几位同学也是有基础的,有些是在学中国山水画,特地来学写字提高用笔技能的。
我刚有点窃喜觉得自己是老生了有点基础了,可是观察下来,除了那几位确实没有学过写毛笔字从零开始的,我实在是最低水平的了,没什么可值得窃喜的呢。
有一天在家里练习写字,看到《妙严寺记》最开头赵孟頫的篆字额,不觉心动,想着我要不要学一下呢?因为之前一直有个印象说是学写毛笔字要认住一本字帖不要更换,写好了才能换字帖的。
不管啦,先写写看吧。写了几个,觉得不是很难,笔画都是一样粗细的没有变化的。找出《邓石如篆书》对着临,开始还找不着感觉,写了两张觉得有意思了,连着写了几天。上课时请教老师,可以写别的字帖吗?老师说可以啊,写字本来要从古字写起的,吴昌硕当年临石鼓文很多年呢。
回家又学写《邓石如篆书》,上课时给老师看,老师自然会略略的夸奖一下的,但我自己已经觉得篆书不好学。虽然篆书笔画几乎一般粗细,如邓石如篆书人称铁线篆,但是线条弧度很讲究,想要体现出那份优美,势必狠狠下工夫。那么赵体怎么办呢?
这个学期,老师教学上更有经验了,讲课也更深入了,还推荐了他认为不错的几本字帖,比如王羲之的“曹娥碑”,我就照着写了几天,觉得这本字帖的字很质朴很淳厚。
(我写的曹娥碑)
我也去图书馆借了一堆书和字帖。比如《书法六问》。饶宗颐在《书法六问》中说:“学书法应该‘二王’与‘二爨’相资为用,原因是书法艺术既要讲究深厚,亦要讲究俊逸。苏东坡云‘刚健含婀娜,端庄杂流丽’,就是这个意思。《爨龙颜碑》及《爨宝子碑》,用笔沉厚,别有一种古拙的意态,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飘逸绝伦,故此二者兼学,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丽,方能不顾此而失彼。”
《爨宝子碑》家里有,照着写了几张,还写了大字,上课时请老师看。自己有点小得意,老师却没表扬,还说不如写《爨龙颜碑》。他的建议和《图说中国书法》的相同。
(我写的爨宝子碑)
我还借了《中国书法的167个练习》、《图说中国书法》。其实以前也看过这类书,感觉随着自己学习的不断坚持,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每次阅读时的收获都不同。学写毛笔字,不仅仅要苦练写字,勤学理论也是必须的。
这个学期老师授课的又一个特点是示范的次数多了。以前老师偶尔有示范,但我没怎么注意,现在老师每次示范我都站在最前面仔细看,正好自己在家里也看了些书,看到老师写到一个圆转笔画时,把笔按下去同时用手指转动笔管再顺势写,我就问:“老师这是转笔吗?”,老师说是的,然后又示范了很多笔画的用笔方法,确实对自己的临习很有用。
感谢浙江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尤其是杭州图书馆,一本证件能借20本书哦,还能续借,太方便了。我又借了《历代名碑法帖技法教程》之《赵孟頫胆巴碑》、《赵孟頫寿春堂记》、《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爨宝子碑》、《曹全碑》;《经典碑帖入门辅导丛书-邓石如篆书》、《赵孟頫行书集字作品精粹》、《汉石门颂解析》、《汉衡方碑》、《北齐文殊般若经碑》、《秦会稽刻石》、《李邑麓山寺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还原放大集萃》、《秦泰山石刻》、《吴让之临天发神忏碑》、《中国书法大字典-篆书》。
借的书太多就看花眼啦,先挑感觉好写一些的,根据书上的指导,写了《曹全碑》,老师说这个帖的字好看的,就是太俗,请老师指点几本,老师说了《衡方碑》、《天发神忏碑》。
(我写的曹全碑)
于是写《天发神忏碑》,写了几张,有点自鸣得意起来,拿手机拍了照片发到微信上,朋友们来点赞,受到很大鼓励。拿到班上去,女小胖同学说,看到我这学期明显进步了。
( 我写的天发神忏碑)
这个学期,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进步也明显,其中一个同时在书画班学山水的妈妈同学,用大张的宣纸临了吴昌硕的篆书来给老师评价,确实写得好,老师表扬一番后,又讲了整节课的吴昌硕的篆书和篆刻。这节课已经是倒数第二节课了,我就提议说,老师对吴昌硕如此了解,而杭州有西泠印社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如请老师在那里现场授课吧。老师欣然答应,同学们也赞成,确定在学期结束的下一周还是按授课时间去西泠印社。
到那天还下雨了,气温也低,我们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在西泠印社碰头,长长的碑廊没有别的游客,老师指着墙上的作品一件件仔细讲解,感觉老师确实学识丰富;然后顺着台阶一路讲解,又到吴昌硕纪念馆,又看“汉三老石”。后来有一位先生一直跟着听,看我们注意他,他自我介绍说是这里的管理人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了,他说这位老师讲得太好了,然后就指引藏在冷僻处的几块石碑。老师说:“你们要我来讲这些还真是找对人了。”一直讲了三个小时,大家都饿了,才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我说:“傍边就是印学博物馆呢,都没来的及看。”大家说,下午都有事,只能等下一次了。
第三学期又结束了,了解到我们班有6位同学已经报名下学期的学习,感觉真好。我也会继续努力的。
这篇文章原来没有副标题。看到远山从图书馆捧回的20本书,我非常佩服。没有内功的花拳秀脚只能唬一下外行,真正喜欢一样东西、学一样东西,不花时间了解其底蕴,还是欠缺的。(我的要求好象又高了。)文章的副标题未能准确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欢迎大家给更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