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学写毛笔字 – 江南六月之岁月静好
五月底,了解到省文化馆又要开办书法班,而且也是免费体验的,虽然只有四次课,有老师总比没老师要好吧,赶紧去报名。自己去报名了还不算,把市文化馆一起坚持学习的几位同好也拉过去,还有我的同学同事兼邻居(她说看到我写字有进步也要去学),所以那个班的名额很快满了。在市文化馆的学习结束后还不到十天,这边省文化馆的书法班就开始了。几位同好都小小地欢呼一下下了。
老师是一位中式打扮的儒雅男士,普通话带着杭州口音,就简称为儒老师吧。他先了解大家的状况,从最基本的握笔开始讲课,还推荐大家统一用字帖——褚遂良的《阴符经》。儒老师的理由是:字帖要用帖本不要用碑刻本,因为刻碑过程中的刀法会影响书写者的笔法,且又风化多年。而《阴符经》楷书中带有行书意味,它的笔法交代得很清楚,是帖本中难得的。儒老师自己先学行书草书,学到一半觉得无法进步了,于是儒老师的老师就推荐这本《阴符经》,认真学习之后果然大有长进。儒老师说要讲课就要讲自己学过的擅长的有体会的,才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我这两年学下来,当然首先自己缺乏这方面天赋(因为有天赋的,似乎几节课就能写得有模有样了),结构上确实是有进步,但笔法上实在太欠缺,那个“笔意”啊、“势”啊,都没体现出来。而褚遂良和赵孟頫同属王羲之系列,跨过去学也不算太远。那就跟着学《阴符经》吧,解决我的笔法笔意问题。而且之前说只有四节课的体验,增加到十节课了,再次欢呼一下下。
于是从头开始,点、横、撇,每节课讲一种,儒老师很耐心连讲带示范,再挨个辅导。而且他的话很有“特点”。比如一位同学写篆书,那本帖子最开头的两个字是“皇帝”,她就反复临写这两个“皇帝”。儒老师建议她换几个字临写,“你要是写作品,总不能写‘皇帝’吧,你就找几个能写作品的字,反复练习。”写赵体行书《心经》的大姐同学,之前写的字都很小的,这天根据儒老师讲的笔法写成大字在练习,儒老师一顿表扬,“你看你这几个字,多漂亮多舒服,笔意完全出来了,你自己觉得呢。如果写大字舒服,以后你就写大的。我们写字,学书法提高是一方面,舒服也是很重要的,写字是享受呀。”我们的班长是位男生,之前临写《魏书》,总觉得他的字哪里不对,也说不出个道理。儒老师建议他不要再临《魏书》,因为那是现在的书法家写的;班长同学也改学《阴符经》,这节课摆出他的作业,儒老师也是一顿夸奖:“你临得很精准了,所以选好帖子多重要。”我的邻居同学也交作业,儒老师拿着展示给大家看:“你们看哦,才上了两三次课,进步很明显。”当然也批评。高个女生是用大楷临写王羲之小楷的,某节课的作业被儒老师否了,“一句好话都没有”高个女生很委屈。我知道她的问题在哪里,她为了省纸,那张作业上密密麻麻大大小小写满了,没有行距也没有字距,说实话要找出一个字还得费点眼神,谁愿意看这样的作品呢,否是正常的。于是我建议她,你先隔行写,至少把行距体现出来,要节约纸的话呢,交完作业后,再把那些空行写满。
至于我,因为在图书馆借到了赵孟頫的一本字帖,书店可是没得买的,于是想着临一遍。可是儒老师根本不看这个作业,理由是;“这个是碑本,笔法笔意本来就少,又是你的弱项,所以还是不要临这个。”但是对于我临的《阴符经》作业,倒是分析得很仔细,这一笔好,笔法有了,而那一笔不好是没有把握字体内在的关系等等。这一个六月的书法课学得相当有味道。
江南六月,枇杷和杨梅相继出现,都是甜中带酸的水果。江南六月也是梅雨季节,今年的梅雨季真是很凉爽。吃罢晚饭歇息一会,尝过甜中带酸的水果,铺开毛毡,摆好文房四宝,开始我的写字时间。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享受带着水汽的凉风,忽略掉附近工地卷扬机的轧轧声和邻家孩子的哭闹声以及对门机麻桌子的轰隆还有与之匹配的国骂,我只守着那一本帖子,把已经写熟了的字当做陌生的一样去端详、去解析,然后蘸笔、舔笔、落笔、走笔,写完一个,比较自己写的字和字帖上的字。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不知不觉中写完一张纸又写一张纸,夜逐渐深去。
岁月静好,这样可以算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