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荐书——《古文物称谓图典》,逛博物馆必备
作者:罗西章,罗芳贤。2001年三秦出版社一版。201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修订。图例是三秦版。16开本。序二。前言一。凡例一。书分20章,亦即20大类,故章大小不一。全书用墨线图,只于必须处寥寥数语介绍。
作者罗西章,扶风人,原陕西周原博物馆馆长,考古40余年。芳贤是其女,袭父业。
此书只收国内文物,略及存于国外博物馆器形。收录文物3553件,并将之分作青铜、文字、陶瓷、碑碣、法门寺佛器、钱币、度量衡、农具、车马具、乐器、兵器、玉器、金银、铜镜阳燧、发式服饰妆饰、文具、建筑、医具、墓葬、人兽骨骼,计20大类,各大类内品目繁多的,或者以年代细分,如青铜器;或者更分小类,如乐器又有打击、吹奏等;或者二法兼用,如陶瓷类分陶、瓷两部,每部更以年代细划。
既称“图典”,图样丰富而文字绝少,故书内以图为主,只在必要时加文字解说,以助读者理解。为清晰直观故,全书除卷首附数幅文物彩图外,内页全用单墨线图。书中部分异体字加了拼音,倒是少些查字典的功夫,不过少不了太多。当然也有些缺陷,比如通观全书当是用繁体字写就,不过其间有间杂简体字,更有类推简化字,如<疒興>用<疒兴>,二者都是GB字库无法显示的汉字,想必是排版转换的问题。另有些器名用字数百千年前已是“死字”,便在说明中直接用了小篆,诸如此类是文字上的缺陷。再者,如青铜、陶瓷两类,作者依年代顺序排列,固然是一法,但若读者欲求一器之图,书内未设器形、器名检索,则读者必难免前后翻检之苦。鉴于此,我做了此书青铜、陶瓷两类简略索引,附后。因未见修订本,故未知是否补了索引。
近几日家中有事,闲散慵懒,无心做事读书,只翻看了这本画册,还是相当不错。关于文物器名,扯两句外行闲话。这个书,最大的好处是方便我等非博物馆、考古专业出身者逛博物馆时候不必懵懵懂懂。我等逛博物馆,只要知道陈设的是鼎鬲豆盉甗匜盘就够了,至于是夏商还是秦汉,上面刻画的是云纹、雷纹、还是云雷纹,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呢,不必把这些东西当成个大学问(在专业人中当然是大学问,毋庸置疑),玩笑着看,把古物和今用连在一起看更容易记住,也更好玩。器用本就有承递性,找到古今之间的联系,是相当好玩的事情。比如鼎,其实就是三个脚的锅,但是这东西大家伙一般不用,用的时候大多除了祭祀就是杀人,所以叫做祭器、礼器,所谓国之重器。小个的别致的,如山西博物院馆藏精品一个叫做“晋侯温鼎”的宝贝,你看看它是什么?我告诉你它就是一火锅你可别笑,下面放固体酒精,上面涮羊肉,酒精是纯扯,不过我觉得现在用的单人小火锅就是从这玩意出来的,只不过越做越粗糙简陋罢了。古代一般人家做饭用釜,大肚小口,这里广东人或者曾在广东呆过的人不少,想必都知道老式汤煲,大肚小口,一个玩意儿。再如甗(yan3),笔画多、够古老,除了青铜古陶器形之外,再没有用这个字的地方,图典和古籍上都说这东西上面是甑(zeng1),下面是鬲(li4),高大上吧?其实,丫就是一蒸锅,甑就是篦子,鬲就是煮水的锅,这就简单多了。另外就是考古家们给文物定名,历来是求名字可以显示出文物特点,所以把修饰词去掉就是了,比如,还是山西的“白釉褐彩诗文椭圆形枕”,就是一瓷枕头,椭圆形的,瓷的,白色,褐色字,据说是诗:“高捲绣帘观夜月,低垂银幛玩秋金灯”,这是什么诗。旧时多有硬质的枕头,其实还算舒服。
扩展阅读比较麻烦,这个图典其实是很超绝的一本书,自古以来,如此综合的把近乎所有文物类型汇集在一本书里的例子似乎极少,或者没有。所以,相类似的书很难找。北京荣宝斋出过一套《中国书法大全》其第三卷是“春秋战国金文”,内中不少器形图。还有就是文物出版社出过一套《中国青铜器大全》,科学出版社出过《中国出土瓷器大全》、《中国出土玉器大全》都收录了很多文物图例。不过无意专精此道的话,这类书还是找电子书吧,实体书很贵很贵~。器形名大多出自古书,如《尔雅》,《急就篇》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器形,则多数集中于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的书籍,比如《鼎录》《钱录》《砚谱》《古今刀剑谱》《文房四谱》《奇器图说》之类,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不过也从一面看出这些内容大多散落各处,找全了实属不易,这也是本书了不起的地方。
正本PDF 提取码 1f88
索引单本 提取码 db7a
附索引本 提取码 70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