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荐书——图解建筑史系列之《图解中国民居》

这书是电力出版社“图解建筑史”系列中的一部,曾得国图文津奖。因与《园林》编先后读完,故归一起介绍。作者王其钧,美术出身,转攻建筑,工学博士。

书不大213页,况因“图解”之名,几乎每页都有配图,故难免前次介绍之《中国图书史话》那般失之泛泛。不过也算是不错的科普书籍,因涵盖范围广泛,尤以《民居》为突出,八方各族代表民居样式几乎都有涉及,若勤于行走者读来,倒也可与曾见过、住过之处相印证,有原来如此之感,再见也不至懵懂。然也正因其广泛,故而并不深入,即便已提及之概念、样式,配图亦有不足,读起来时有“不解渴”的感觉,是“图解”二字未能尽善。

《民居》以“合院”始,是以四合院、华北为重;次“水乡”,是江浙;次“窑洞”,是秦晋为主;次“南方少数民族民居”,是云贵地方,白、傣、侗、纳西四族为例;再次“防御型”,是闽粤赣藏,述土楼、碉楼、围龙屋并藏人碉房;又次“北方少数民族”则以维、蒙、朝鲜为例,最终归于”村落”。

“合院”以重墨讲北京四合院、皇家建筑,从礼制规格到实用变化,颇为周到。及至南方白族之“汉风坊院”,实则亦脱胎四合院这种模式,只是四合改三合,平房改二楼而已。

“窑洞”,以秦晋两省最多,我曾见过下沉式窑洞,只当时未知其趣旨,匆匆而过。倒是住过靠崖式和独立式两种,靠崖式洞内挑高可两三米,约十几平方大小,火炕要占去三分之二,尽头别开一小洞,如今多做盥洗室用。古旧窑洞门窗多不严密,然北方民居门窗尽数向南开,若非南北向,则场院加盖高墙楼阙挡风,加之火炕够宽广,倒也不虞寒冷。所谓独立式,则是做成拱门的平房而已,没什么特殊。

“南方民族”,如前述白族颇类四合院,唯起二楼,倒是白族门楼斗拱繁复彩绘纷杂极具特色,与北方四合院迥然不同。彝族亦相类,只简朴很多,门楼绝无白族民居那般华美。许是多雨的缘故,云南类似汉制的民居,虽多为二层,但从外观之,二楼显得极低矮,内部倒是也不觉逼仄。傣族,即书中所述干栏式。如今景洪地方,竹楼已鲜见多为木构砖砌,内里亦鲜有火塘。一层依旧不住人,城市所在倒也无大牲畜,或养鸡鸭或堆放杂物,或做停车用。屋顶一般用缅瓦,亦有为博特色的用棕叶铺就,角度极大,颇有一泻而下的意思。另此章白族内略述“井干式”,即以原木搭建而成之木屋,此式样于大理州未见,倒是新疆夏特、禾木等地多有。用原木交叠搭砌,以苔藓填塞缝隙,有的室内不设床铺,只用木板搭起一尺许高低台,铺以羊毛毡毯,冬季只需一小火炉就很暖,住起来蛮舒服。

“水乡”实则亦脱于合院,只地势逼仄,难比华北那般铺陈,多起二层楼阁,由是四合之“院”也就成了“天井”。同样,地即不广,则极尽雕琢之能,使有限空间得最大利用,并尽最大审美效果。

“北方民族”,实际上是北、西两方。维族建筑很具异域风情,深受伊斯兰教影响,装饰上大体没有具象的人和动物,基本都是素色或者繁复的几何图案为主。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很难区别,似乎就是一种东西,做卧室的蒙古包会有一个木条打造的地板台,靠门的地方留出缺口放置炉子,台上铺毡毯,不设桌椅,有的放一几案。不做卧室用的则直接放在草地上,内置一高桌,多做厨用。或许为保暖或便于清洁,如今毡房大多在最外多加一层彩条布或者塑料膜。蒙古包多置于水源附近,本无电,今多用太阳能电板发电。

《民居》从构架上看,颇有些散落之感,这一点不若《园林》编严谨。

PDF   提取码 352b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