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独角戏——“真人书”阅读过程实录》
什么叫“真人书”?网上如是说——“真人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模式的一种创新,把书的概念衍生到人,即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传统的图书馆以提供纸质借阅服务为主,而真人图书馆则倡导一种通过“面对面”地交流来完成对图书的阅读,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更加直接地体验“书籍”的情感和经历,更能深刻体会到“书籍”包含的深刻内涵。”
本地某初中率先搞了这个活动。当我收到邀请时,出于去年到木里做义工走访“好友营”支教老师的同样心理——对于所有新鲜事情的好奇心,我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手续很简单。党派副主委推荐,填了份表,交了照片,就通知我3月27日参加活动。
按时到场。然后拍照,到自己的“书签”前拍照,我们的党派还派了两个专干来“捧场”兼拍照。我马上明白了这是什么一回事。在天朝活了几十年,这些事我懂、我理解、我配合。
但当我发现自己填表时准备的近50个话题,全部没给学生看,学生只看到彩图中的他们为我写的东东——别说学生,我自己看了也觉得没兴趣。当下就知道完蛋了。有兴趣的学生坐下来就拿着笔和纸,等我说话,而学校又通知我不需要准备。双方都没有准备的交流能出来高效的沟通吗?原意是与学生分享沟通交流的话题,结果他们都以为就来听我讲旅游见闻。而他们大部分没有出过远门,就是想来“听”我说一个小时。那要真人书干嘛?去看实体书不是更好?或者可以去看旅游特辑的视频。
原来这个世界上最悲催的事不是做群众演员、不是被群众演员,而是被主角。望了一下四周,马上得到安慰。其它几本“书”也同样是被木木的面孔围着唱独角戏。十多台相机,几台摄像机四处扫射。那个儿子考上麻省理工的优秀母亲,状况似乎不比我舒坦很多;农商银行的那个意气风发的新贵,又准备跟大家分享什么呢?
事已至此,我除了硬着头皮往下走,别无选择。以下是我一个小时内做的事情:
一、 向学生了解他们选我这本“书”的流程;
二、 问他们为什么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未果;
三、 告诉他们我走遍全国各省,去过国外哪些国家,问他们想了解哪一段,没有回应; (“热身”宣告失败,转而“破冰”)
四、 问他们是否知道我图片上的动物是什么,把图片中懒猴“慢慢”的故事说了出来。 (开始吸引住所有人的注意力)
五、 了解他们去过哪些地方,对这些地方有什么感受?有两个人分享,但都是觉得所去的地方不好。大部分没有回应,因为他们都很少外出。我告诉他们,风景都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人,无论去哪里旅行,最重要的是与当地人沟通。 (此路不通,必须另谋出路)
六、 告诉他们我有一个与他们同龄的儿子。把近来与小一交流的四五个话题与他们分享——包括垃圾堆填区、饭堂排队、他在美国的见闻、我全程投入学一样东西时他会参予、他与我分享学校老师的处事方式等等。 (明显对这话题感兴趣)
七、 然后我问他们怎样与家长沟通。一个男孩告诉我,与父母没有沟通,很少见得上面;另一个女孩告诉我,一些她们觉得很平常的事,一告诉父母,就会招来一顿骂。我没有评论他们的内容,然后告诉那个女孩子,父母骂她,也是沟通的一种,起码让她知道父母的观点想法与态度;那男孩得尽量想办法与父母多交流多相处;并建议他们所有在场的人,都要想办法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 (没做判官,让他们觉得我有可能是站他们一边的。)
八、 与人沟通是需要练习的。不能指望与家人都不能好好地沟通,就可以在旅途上与陌生人很好的交流。他们都是走读生,更要好好地珍惜与父母在一起时的交流时间。
九、 接着,我与他们谈论个性(这是初一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我曾经与小一讨论过)。我给他们的定义是:个性不是标奇立异,凡是用钱可以拥有的与别不同,都不叫个性。因为其它同样有钱的人,就可以拥有一样的东西。个性是有对事物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不人云亦云。只有这些才是属于他们个人的、独一无异的、吸引别人的个性。然后我补充,考试时不能这样回答,被扣分我不负责。
十、 交流过程,我看到有些人在拼命记笔记,有些无动于衷。然后我告诉他们,沟通交流要适时反馈,这样才可以鼓励人家继续说下去,我坦言,如果不是有那些让我觉得他们有收获的同学不断记录,我可能会觉得他们都不认同我说的内容。
十一、 最后他们向我要交流方式,我把QQ号、新浪微博号、手机号全给了他们,然后即场示范了一次如何让人一下子记住自己名字的自我介绍。
十二、 离开前,有几个小妹妹让我在她们的笔记本上签上名字。
十三、 回家后,有两人加了我QQ,还继续聊了一会。有两人加了我微博,我告诉他们我不关注他们了,因为我限定自己只关注200人,人多了我无暇顾及,而且我习惯与每个朋友见面前,会看遍他们在各社交网站的内容。这200人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我要关注他们几位同学,就得取消一些原有的关注,我觉得现在不是时候,但我答应会抽空就看他们的微博。他们答应了。
回家路上,天生爱管闲事的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抽空找校长谈谈我对“真人书”活动的看法,要不要提出建议。
后记:
“真人书”活动后,我记下上面的文字,一直等着主办方的回访,没有。
11月初,校方再次与我联系11月中的再一次“真人书”活动,我答应后,告诉他们我对上次的活动有看法,并把上文发给联络人。
然后联络人回复我短信:“感谢您的建议!您让我知道真人图书阅读分三阶段阶段:阅读—分享—碰撞。可惜我们现在还只是停留在初始阶段,成长需要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看来,此次仍未到邀请您的时间,条件成熟时再诚邀您过来吧。再次感谢您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至此,我已经对主办方彻底失望。校长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明明可以务实地做好,结果却务虚了。
可惜之余,灵光一闪…… 只要我愿意,有可能是另一个机会。
我觉得这种活动还是有意思的,因为面对作者总比死板的书更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