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开蒙的顺序

前些天和同学吃饭,酒桌上谈到现在的家长都要小孩子读些“国学”,承继传统文化之类。继讲他家小孩子“笨死”,玩心太大,一本《三字经》背了好久都没背下来。我倒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见得就是孩子笨。于是说了些自己的经验,大略整理了一下,也许可以给家有幼童的朋友参考。

小孩子读书,古时叫做“开蒙”。

开蒙首当其冲是认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干这个的。大约学会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天人日月之类笔画简单的字,就可以读三字经了。第一扩大识字量,再则有些简单的典故、常识、劝学以及所谓“义理”,比如孟母、窦燕山、五谷六畜之类东西。这些东西其实不必苛求小朋友完全理解记住,道理很简单,他理解不了。窦燕山有义方,随便找个成年人都未必能把“义方”俩字讲明白了,又有几个能通“璇玑悬斡晦魄环照”的?何苦难为小孩子?不理解不要紧,读的书多了慢慢就知道了,不必急于一时,这几本书最重要的任务是识字,三本书加一起大约有一千多两千字,只要这些字都能认识能写能读了,相信我,您家宝贝儿这学问已经不小了,别惦记着李白白居易元稹苏东坡解缙纪晓岚辜鸿铭胡适陈寅恪这些,几千年才出那么几位。

读完这几个,也就是认字阶段可以告一段落。当然还有《幼学琼林》之类,那就是可看可不看了,蒙学的书太多,但是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重点推荐读《蒙求》,李瀚著,和《百家姓》《千字文》一样四字一句。一句或者两句一个典故。《全唐诗》里有素本,四库里有《详注》,这书已经有些难度了,大多数成年人都未必能看明白,所以基本上这书是家长和小朋友共同提高的过程。但是推荐看,几乎就是一本袖珍本的古代典故百科。同样不需要背,熟读,把里面的典故大体有个印象就好,这样,后面的书就不会不知道人家说什么。

再之后,就可以开《古文观止》了。《古文观止》这书很多人都知道,也是很多家庭的必备藏书。但是,绝大部分人是不懂读的。第一个就是,要谨记这书是“蒙学读物”,最多算是“蒙童”的扩展读物,所以不要被书名迷惑了,以为看完这书“古文”就可以“观止”了。第二就是这个书不可如别的书一样,拿来就从第一页读到最後一页。现今世界,海外不了解,至少是大陆而言,大多数人的古文阅读能力是很差的。《古文观止》从战国策到明末《五人墓碑记》,一开篇就读《战国策》,虽然《战国策》在先秦古文中算是很容易读懂的一部书,但是就如我当年一样,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非常非常的困难,以致于读不下去。所以,《古文观止》这书,切记要从最後一页开始读。也就是说倒着,从《五人墓碑记》读上去,直到《郑伯克段于鄢》。明清的文章,除非学术著作和刻意吊文袋的酸文,相对而言于今天的人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顺次上去的话,既是由浅入深,入门很快。

还是一样的要求,不需要背,要熟读。我个人是最烦背书的。所以,纵然到今天已校勘唐诗6000余首,但是你要让我背几篇出来,还真是背不出几句。我觉得背书,完全是无意义行为。但是,“熟读”绝不是念一遍就完工,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一会儿再说,先说次序。

我相信,熟读《古文观止》之后,古文阅读水平已经很不错的,起码可以在同龄人中居上游。所以,一般来说,这个层次,在古时就已经脱离了蒙学阶段,进入“童生”,也就是开始四书五经的学习,此时才开始真正的所谓的明义理辨经意的阶段,这必然要建立在不会有阅读理解障碍的基础上。

老实说,四书五经我也没读完过,大学中庸读完了,诗经半本礼记半本周易半本春秋半本。就是这样,太难看了,是这些书太难看。诗经本该是很好的一本诗集,但是两千年传承,一定要把泡妞的蒹葭苍苍君子好逑说成圣人美德无可挑剔,要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宜室宜家解释称母仪天下德配千古,其实是很那啥疼,读不下去。所以,《诗经》要读,但是要找素本,或者干脆就用现代的标点注释本。礼记要读,那是对周的历史职官的记录,当然如果对那段历史没兴趣的话也可以算了。

所以,对旧四库中的“经部”我个人是不大推荐的,费解而且难看。如果还想更进一步推进古文水准,“赋”是个很好的阶梯。当然,到这个时候就不要用什么简体标点注释本了,如今网络发达,拿些古本影印件看吧。有些学力(不是学历!)与我相差无几的朋友会感叹古文难读,其实这是自己给自己设下框架。你觉得它难懂,它也只好难懂了。

从另一面讲,这也就是我前文所说的“熟读”的必要条件。今天的人大多要学外文,学外文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要培养“语感”,培养语感只好多读多听,读古文亦然。今天的人们,讲话行文方式与古人相去甚远,要想理解古人说些什么,除了多读再无他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要“读”百遍,而非“看”百遍。要读,大声读出来,用古本,繁体,竖排,没有标点的,读出声音来,一遍两遍可能断句都困难,三编四遍,句读自然就分明了,十遍八遍这文章说什么,大体上也就明白。如此读上几百篇,古文就不再是问题。

那么,读什么?我以为“赋”是最佳的读物,不建议读诗,唐诗水平固然极高,但五七言只有韵律却不一定可以培养出语感,赋则有韵律,有四五六七言对仗,凝为主散为辅,读起来抑扬顿挫亦不会枯燥,汉魏六朝赋为最高点,辞藻瑰丽,培养语感的同时还可以极大丰富词汇量。

当然,如果能一直读到素本的赋,史、论、疏、议之类已经不会太难,也就不再需要如何开蒙读古文这样的参考意见了。

类似文章

2条评论

  1. 难怪一直觉得《古文观止》读起来晦涩,原来是因为从《战国策》开始,有老师提点就不同了,我试试从后往前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