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抄书—太古—《通志》概要
四库提要
【作者】《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
【辨体】通史之例肇于司马迁,故刘知几《史通》述二体则以《史记》《汉书》共为一体,述六家则以《史记》《汉书》别为两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总历代之事也。
【体例】帝纪十八卷、皇后列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一卷、列传一百二十五卷。
【评价】宋人以义理相髙,于考证之学罕能留意。樵恃其该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遂不能一一精宻,致后人多所讥弹也。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谈无根者可及,至今资为考镜,与杜佑、马端临书并称“三通”【《通史》《通典》《文献通考》】亦有以焉。
总序
……仲尼……总诗书礼乐……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司马氏……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故谓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五百岁而在斯。【盛赞孔子、司马迁。】
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今迁书全用旧文,闲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堕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谓作也。刘知几亦讥其多聚旧记,时插杂言,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史记》之不足及原因分析】
……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此二句为总纲,后数百字专骂班固】
……善学司马迁者莫如班彪【书轶】
……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褒贬也,间有及褒贬者,“褚先生”之徒杂之耳【读《左传》《史记》一法】
……班固以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虽有仲尼之圣,亦莫知其损益会通之道,自此失矣,语其同也。则纪而复纪,一帝而有数纪,传而复传,一人而有数传。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志”;洪范五行者,一家之书,而世世序“五行传”,如此之类,岂胜繁文。语其异也,则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县各为区域,而昩迁革之源,礼乐自为更张,遂成殊俗之政。【通史鄙视断代史…】
……梁武帝为此慨然乃命吴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终齐室,书未成而均卒。隋杨素又奏令陆从典续《史记》,讫于隋,书未成而免官。岂天之靳斯文而不传与,抑非其人而不佑之与【通史之蹉跎】
自唐之后又莫觉其非,凡秉史笔者,皆准《春秋》,专事褒贬。夫《春秋》以约文见义,若无传释,则善恶难明。史册以详文该事,善恶已彰,无待美刺。【为史者应只记录不评价】
……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不比纪传,纪则以年包事,传则以事系人【史以志为难,表次之,纪传为易】
……志之大,原起于《尔雅》。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余史并承班固谓之“志”,皆详于浮言,略于事实,不足以尽《尔雅》之义。【汉蔡邕《十意》,晋华峤《汉后书》、晋张勃《吴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
臣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按《四库提要》,《通志》200卷,最佳者即20“略”,但多有不宜入史部者,如“六书、七音乃小学之支流,非史家之本义……谥与器服,乃礼之子目;校雠、图谱、金石乃艺文之子目”等】
目录
卷第一 三皇纪 太昊、炎帝
卷第二 五帝纪 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
【诸略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