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步校書郎】抄书-太古-绎史(4)炎帝纪2

《潜夫论》说:“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帝王世纪》:“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宋符瑞志》:“炎帝有圣德,致大火之瑞。”

【神农,炎帝,火纪。很像早期的11头地皇,“以火承木位”就更像了,卷一里提过,天皇木德,遭劫火,地皇火德。刀耕火种这词大约可以解释为啥神农主司种地、草木之类却五行归火。多说句,大火之瑞,不是放火干掉天皇,《路史》初三皇、中三皇的划分还是比较合理。伏羲神农之辈,十纪内的新三皇,是新神取代旧神的暂时胜利者,虽然也折腾不清楚。大火是星名,正名心宿二乃全天第十五亮星,现代天文学称之为“天蝎座α星引”(百度百科),《诗经》“七月流火”不是热的难受,而是大火星位置降低(《康熙字典》流,下也,例子就是这句),天气转凉之意,所以才“九月授衣”。附会一个,“易”其实有三部,连山、归藏、周易,前两个都没了,今天流传的是周易。】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名之源。人口增长,食物不足,必要拓展新的食物来源。需求增长,原有供给无力承担时候,就必须增加新的供给源。】

《新语》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神农尝百草,不是为了找治病的药材,而是寻找新的食物来源。这是个比较靠谱的说法。】

《淮南子》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敎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髙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是本好书,有很多神话。记神话,自然不用交代神农是跟谁学的播种五谷。七十是个好数字,女娲一日七十变,神农一日七十毒。这就是神迹了,不过神奇的还不够彻底,有自残倾向。《搜神记》载神农拿根红鞭子一抽,就知道百草滋味有毒没毒,这才是真正的神迹,还潇洒】

《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莾,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礼含文嘉》神农就田作耒耜,天应以嘉谷,地应以醴泉。【农具,这是神农的伟大贡献之一。两段一是天雨粟然后作耒耜,一是作耒耜然后天应嘉谷,类似先有蛋先有鸡的问题,不过可以不理会。据说,犁的原始形态由耒耜组合而成,或可理解牛头人的来源。

至于“天雨粟”还是“天应以嘉谷”,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眼熟吧,这等美事不止中国人想,老外也眼巴巴盼着呢。《旧约·出埃及记》第十六章,玛那(Manna)。只是玛那是真正的“馅饼”(加引号是因为那玩意儿没馅,现在一些教堂在某种弥撒仪式之后会分发一种薄饼,谓之“圣餐”,大约就是模拟玛那),蜜味儿的,捡起来就吃,只是定量供应,不许多捡,而且除被允可不得私藏。中国这边还得自己耕种,这是鱼和渔的关系,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吧。

伏羲的一个功绩是教人渔猎,代表工具是网罟,神农则是农耕,代表工具耒耜。这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换言之,神农之所以是牛头人形象,或许是因为没有比牛更适合农耕的动物。】

《管子》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岛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第一块农田的地点,不知道有没有人把这个附会出来搞个五星级景区卖票。】

《古史考》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吃法。燧人教人用火,熟食,但是看上去都是烤肉。谷物的熟食法,烤米,这是食用五谷第一例。但是,至今没有烤米所用“烧石”的实物例证,我所见的博物馆展品中,表面积比较大的只是配上一根棍子的原始石碾,可供烤米的“烧石”从未见过,而且石头这东西放在火上烧很容易炸裂,所以,这个说法其实可以存疑。如此,有了五谷之后,先人如何食用就成问题了,任何炊具以及烹饪方法的发明都需要时间,而且谷类食用除了种植之外还需要脱穗、去皮、蒸煮烤等工序,这中间应该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学习过程。还是先看神话吧。】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