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全唐詩校勘——松字部20140306
◎辨字
筍/笋
這兩字音義相同,并音sǔn。
《說文》竹胎也。《爾雅·釋草》筍,竹萌。《疏》竹初萌生謂之筍。《詩·大雅》其維何,維筍及蒲。《陸璣疏》筍皆四月生,惟巴竹筍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長數寸,鬻以苦酒、汁浸之,可以就酒及食。《唐書·百官志》司竹監掌植竹、葦,歲以筍供尚食。《本草》竹有雌雄,雌者多筍,於竹根行鞭時,掘取嫩者,謂之鞭筍。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爲冬筍,可鮮食,爲珍品。南人淡乾者爲玉版筍、明筍、火筍,鹽曝者爲鹽筍,可爲蔬食。諸竹筍氣味甘,微寒,無毒。
又縣鐘磬之橫木曰筍,與簨同。《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爲筍虡。《註》樂器所懸橫曰筍,直曰虡。《疏》筍讀爲竹筍之筍。
又《類篇》於倫切。弱竹,可爲席。《書·顧命》敷重筍席。《傳》筍,蒻竹。徐云:竹子竹爲席。
又《集韻》《韻會》《正韻》須閏切,音峻。竹輿也。《公羊傳·文十五年》齊人歸公孫敖之喪,脅物而歸之,筍將而來也。《註》筍者,竹箯。一名編輿,齊、魯以北名之曰筍。《集韻》筍或作箰,俗作笋。簨字原从竹从巺作。
今日用的“笋”,古時算是俗字,兩字可以混用。
順便說,反簡人士把繁體字稱為“正體”簡體稱為“殘體”,這個有偷換、混淆概念的嫌疑。漢語文字里,沒有所謂“殘體”的概念。古人將文字分為正、俗、通三體,後世字書,如《康熙字典》《正字通》大體只分正、俗二體。所謂俗體,可以算是一種不登大雅之堂的簡化字,亦即正式文件,如公文、試卷等,中不宜使用的,其餘盡可混用。古人書法草行二書多用俗字,今日通行的簡化字,即使用大量俗字和草、行二書字體,因其筆畫儉省的緣故。《顏氏家訓·雜藝》:“ 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说到底,这两个字喜欢哪个写哪个。一定要分别的话,查查现代汉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