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ky】2017寻寻觅觅
2017,日子还没来得及细数在抬眼间就溜走,好像有很多事有很多话,好像又没有那么多事那么多感悟,很想长篇大论又好像三言两语即可一概而过。
这一年,不停在想、不停在找、不停在试……不断地否定否定,不停地反省反省,然后迷失,在某一个瞬间,又回来。
2017年的身体仍旧在2016年虚弱的状态下延续,万幸没有继续滑坡而是慢慢呈上升状态。元旦之后,确诊是肠胃息肉、慢性胃溃疡、胃酸反流引起喉咙发炎,医生的建议是做息肉切除,再次入院。这次与2016年6月份住院完全不同的状态,找到了最终病因,大概知道接下来风草如何吹怎么动的应对方法,心安不少。
人长期在一个生态平衡的链条里面,只要某一样因素改变,整个链条的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何况在2017年之前,我生活中所有的因素都在改变。经常把“照顾好自己”挂在嘴边,现实真是最大的反讽。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自己?生活中种种所谓的精致未必是精神上精致的一种表现。无意识发自内心深处或者说精神上的对生活精致和热情,十年如一日,那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身体是所有这一切平衡的载体,我开始重建自身的一种平衡,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平衡。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 从内打破是生命”,我想到了小时候与父亲的约法三章,再次参照这个方法,与自己约法三章。春节的前两天出院,过了一个有记忆以来最清淡的春节,看着他人有鱼有肉,而自己只能捧着一碗南瓜牛肉粥。历经近两个月的调理,万物初生的季节里,每天清晨骑着自行车穿过种满紫荆花的龙岗大道去到石芽岭公园跟着退休的老人练拳,春暖花开,阴郁的情绪也晴朗起来,静下来时可以感受得到身体慢慢变好,和自己做朋友的这种感觉很奇妙。
人在生病的时候情绪特别容易低落,在经历2016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得到做为一个长期病人的那种阴郁、害怕、烦躁的心情,我不要做一个病人,我不要这种情绪。这种情绪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益,但走出这种情绪是终还得要靠自己。很感谢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在我生病的这一段日子里呵护我迁就我,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她们也许是一句不刻意的鼓励、不经意的问候、一箱红糖、一个馒头、一个见解……点点滴滴,细微处更显得可贵。只要给我一颗糖,我也会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人。
春夏交替,每过一个月都能感受到身体前进一小步,内心暗喜却不敢放松,远眺着远方的山和天空,手里却刷新着简历。对于工作,这个时间出去工作内心还是有点抵触,一是整个身体状态没调整好,二是在职业上有些问题自己还没考虑清楚。毕竟自己最大的优势——时间已经失去,每一项选择于我而言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成本。既然没有想清楚,那就先放一放。
没有工作,对我而言是手停口停,寻求社保养老金,只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的不过是自己退休之后的退休金而已,所以,养老不能靠政府,只能靠自己。所幸在自己不是那种花未来钱的人,十年前受前东家和前辈的影响,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已着手为自己未来的生活铺路,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起码不会措手不及。
慢下来的日子,日复一日地运动、读书写字、发呆,发觉自己没有想消费的愿望,家里还囤着以前买的各种物资,除去一日三餐,生活日常所需不用买也够用整年,衣帽间清了又清还是够穿,自己的整个状态就像是进入了所谓的低欲望生活,没有要出去消费的念想。我想或许是件好事吧,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本质,无需去彰显什么,转念一想,以前怎么会囤那么多东西?就好像害怕哪天自己就没有得用一样,说穿了还是缺少安全感。若人无欲望,前进的动力是否也就有所缺失?欲望真是一把双刃剑。
清明时节返乡游山玩水已不能满足我想要放飞出去的心,“出去吧!出去吧!”,就像是在响应那无声的呼唤。在母亲千叮万嘱下我踏出了旅行的脚步。搭上原西北的队友赵姐,没有做太多的功课和准备,当时的想法十分简单,多一个伴分摊费用不是件坏事,但事实证明也未必是件好事。一次旅行就是一次课程,太完美尽兴也就只剩下开心,过了就过了,带着点遗憾的行程总会让人回味。
在河内内排机场坐在巴士往城里去的时候,窗外闪过的田野风光让我乍然发现自己的不安全感来源于内心不够强大而产生对未来(未知)的恐惧,一旦有所行动,恐惧感会被行动的激情所替代,而若只是没有目标的等待,会被越来越重的恐惧吞噬。
在会安的时候,我体会到只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事情只能令过程多生意外,这些意外又特别考验人的应变和接纳能力,这一点我真的有点高估了自己。既有目标又有计划的事情,如果是工作按步骤执行即可,就算中间有意外,后备方案随时替补也可如期达到既定目标。如果旅行按目标按计划一步一步走就失去了其乐趣,虽然中途也会有变数,但相对少,所看所思所感所得也相对会受到局限。遇到变化能平和面对,团队要商议解决,而不是抱怨、抵触又或是将责任推脱给他人。无论队友有多少负面情绪,那是他的事,只要自己不受情绪所影响,用平和正面的态度给予建议,不能接受那也是他的事。
在万象,我真正理解到从你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都不会一直停驻,都会成为一个过去的故事,多看TA的优点,纵使发现TA的优点时已成陌路,又或成了陌路之后还未发现其可贵之处都不用太上心。尊重他人,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对于他人免费提供的额外帮助或服务给予感谢而不是抱怨或回以脸色,因为这额外的付出你没有付费,这是人最基本的修养。
在琅勃拉邦,我终于明白人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每走过的每一步所涉及的人、事、物、会变得包容。回到家之后发现自己像局外人一样没有任何情绪地去讲旅行中的各种故事,对旅伴反而多了一种同情,又或者说是已经从这个行程中借鉴到某些我已经学到但还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在告诫自己不要成为让他人讨厌的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就像郑所说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我们要懂得如何学习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如果说旅行可以让眼界变宽,那书可以让人的思想变深,从而进行自我剖析,直入问题根源。除考证之外好久没有像今年这样精读某一些书,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一边写感想,偶尔停下来待真正消化之后再重新拿起书本。如果之前能像2017一样全情投入,职业生涯就不会出现失去的四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会像今天这样过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让我彻底地反思,一种深深的内疚,现在才知道自己最终的问题是在哪。翻开《刻意练习》没看多少,我知道这本书会让我找到方法补自己的未知和缺失;《生育制度》我理解了父母的感情和整个原生家庭,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和解。《中国汉字之美》按着蒋勋老师对美的讲述自己理出汉字朝代顺序,接着看完《陈寅恪讲国学》再加上之前的一些历史书集,终于对中国历史有点头绪,大概知道自己如何看接下来的历史类书籍。
人生来是孤独的,离开时也是孤独的,在这个世界上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孤独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让我认同“人活着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所有的意义、目标、方向都不过是自己附加上去而已。”生活是平淡的,活着本身没有意义但还是要像富贵一样活着,目标是自己设定的,平淡的日子总会有失意、迷茫的出现,总会有情绪,不为情绪所累,静下来,到底是追求物质还是内心自我,胡适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生活中的为什么就是有意思的生活,知足、乐天、安命、安贫在某些时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借口。”所以,无论选的是哪一条路,都要给自己的人生附上一点价值,就算是孤独,也比寂寞好,就像青田耕平一样在孤独中静静等待。青田耕平是个幸运儿。
六一节,在网上更新了简历,最终接受了朋友伸来的橄榄枝,想试一试,了了一个心愿。摸索走到现在,在某一天整理书架不经意重新翻开《赢》,方知道自己考虑欠周。无论是职业还是事业,都只是一种工作,要学会忍受学会平衡,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诚实。事已至此,相信上天会为我打开一扇窗。
妹妹结婚准备做妈妈也有了自己的家,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作为女儿和姐姐的责任可以告一段落,也算是完了对父亲的承诺。不惑之年,开启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生活,不愿意长大的人总会迎来迟到的成长,不愿意走出舒适圈的人总会迎来现实给予的回报,只是这个代价有点大。自己要能承受得起。
《生育制度》有句话说:“人是有希冀的一种动物,他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寄托在过去的留念与未来的指望之中。”我不否认,但更希望是寄托于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