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小學集註》增校13小學題辭1
饒氏曰:小學者,小子之學也。題辭者,標題書首之辭也。
《集解》:蓋序之異名也。朱子於卷首已敘《小學》所以教人之意,至此,則首序天道性情之本原,以及大小學培養充廣之事。體用兼該,大小畢舉,且括成韻語以便教讀,其開示學者深矣。饒氏分為十節,今從之。
*饒氏即饒魯,字伯輿,號雙峯,餘干人,師從黄幹,宋理宗寶祐二年詔:饒州布衣饒魯,不事科舉,一意經學,補迪功郎,饒州敎授。及卒,門人私諡文元。有《五經講義》、《語孟紀聞》、《春秋節傳》、《庸學纂述》等集。《宋史·理宗本紀》、《明一統志》
○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
元者,生物之始。亨者,生物之通。利者,生物之遂。貞者,生物之成。四者謂之天道,天理自然之本體也,亘萬世而不易,故曰常。仁者,温和慈愛之理;義者,斷制裁割之理;禮者,恭敬撙節之理*;智者,分别是非之理,四者謂之人性,人人所禀之天理也,統萬善而不遺,故曰綱,猶網之綱。下文所謂四端、四行,則其目之大者也。
○元,於時為春,於人為仁。亨,於時為夏,於人為禮。利,於時為秋,於人為義。貞,於時為冬,於人為智。
○此一節,言天道流行,賦於人而為性也。
《集解》
*撙zǔn,抑制,克制。《廣韻》:“挫趨”。《禮記》:“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鄭玄注:“撙,猶趨也。”王引之述聞:“趨,讀侷促之促,謂自抑損也。”
○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
見,音現。
○饒氏曰:此者,指上文仁義禮智之性也。厥jué,語辭。初,謂本然也。藹然,衆盛貌。端,緒也。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言仁義禮智之性,其本然無有不善。是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者之善端,藹藹然隨其物之所感,動而形見也。
○此一節言性發而為情也。
○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彞,有順無彊。
長,上聲。彞,音夷。彊,上聲。
○饒氏曰:忠者,盡己之心也。弟,順。是,此。秉,執。彞,常也。順者,因其自然。彊者*,抑之使然。此言愛親、敬兄、忠君、弟長四者,人之善行。根於秉執之常性,因其自然而非抑之使然也。
○此一節言性之見於行也。
*彊,備要譌疆。
○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
惟,語辭。天,即理也。毫末,一毫之末也。萬善,如四端、四行是也。此言聖人性全於天,無所汚壊,其本然之理浩浩然,廣大不待増加毫末人為,而萬善自足,無少欠缺也*。
○此一節言聖人之盡其性也。
*欠缺,薈要作欠闕,同。
○衆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頽其綱,安此暴棄。
蚩,音笞。頽tuí,徒回切。
○饒氏曰:蚩蚩,無知之貌。物欲,謂凡聲色臭味之欲也。暴,害也。此言衆人氣禀昏愚而無知,物欲交互而遮蔽。是以頽墜其仁義禮智之綱,而安於自暴自棄也。
○此一節言衆人之汩其性也
*蚩chī,無知,癡愚。
汩gǔ,亂,使亂。《抱朴子·用刑》:“夫法不立,則庶事汩矣。”又淹沒,湮滅。《玉篇》:“汩沒。”《子華子·北宮意問》:“喜怒哀恐,思不能汩也。”柳亞子《詠史》:“人欲橫流天理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