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全唐詩校勘——松字部20140201
17-129-88/652-403196
174-49578
王維、王縉、裴迪
王維整一周,初一初二連續工作兩天,完成30篇,我是有多麽的努力!
當卷一百二十九 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 崔兴宗
勘誤: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五十二蒸梨條。積雨空林煙大遲,大是火之訛。
卷一百二十八 田園樂七首【録二。原注一作輞川六言】 王維
萋萋春草秋緑【原注一作碧。集作芳草春緑,品彙、淵鑑同】。落落長松夏寒。牛羊自歸村巷。童稚【石倉作穉】不識衣冠。
酌酒㑹臨泉水【晉志作石】。抱琴好倚長松。南園露葵朝折。東谷【品彙、淵鑑、式古堂作西舍】黄粱夜舂。
{王右丞集箋註十四。石倉歷代詩選三十五作四首。御定全唐詩錄十三題作田園。唐詩品彙四十五、式古堂書畫考十六趙子昻書雜體詩卷作五首。御定淵鑑類函二百九十隱逸五只題田園樂。山西通志一百八十二録酌酒篇。註錄東坡句。}
詩的發展簡單說,是歌、詩、詞、曲的順序。最初每句不限定字數,三四五六七八字都有,或者更多,比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也不限定每首詩的句數和每句多少字,《詩經》裏幾乎全是這些。相傳漢武帝時候在柏梁臺設宴,要求與會人員每人作詩,七字一句,寫不出來的扣工資,就形成了最早的七言詩制度,也就是所謂柏梁體。這就是今天所見七言古詩、絕句、律詩的源頭。到了唐,對詩格律的要求發展至極致,以五七言絕句、律詩爲代表的近體詩成型、定型并一舉登上巔峰。但是,五七言只是最常用的句式而已,除此之外,四六言絕句也不少,比如今天這篇。有人認為六言不如五七言跌宕起伏,缺乏音樂性。我卻以為六言讀起來更有跳躍感,更富於節奏感。感興趣可以試一下,兩字一組,類似2/4拍,緩急均可,可用竹板、梆子伴奏,所謂擊節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