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过】国考省考44-131006关于申论的觉悟

申论的目录很简单,因为国考题型就只有五种,概括题、对策题、综合分析、议论文写作、公文写作。很明显,没有策论文,因为策论文是省考内容,而国考已经取消策论文了,但其实我今天才知道,原来省考前两年都已经取消策论文了,也就是说,我今年的省考,是用了策论文的模版对付议论文,好想找个地洞钻下去算了,不过也竟然被我拿到59分,虽算不上不错,但也算是个不差的分数,估计是前面的概括分析题做得还算过得去吧。申论的笔记比我想象的多,整理申论笔记真不是个简单活,不过今晚没时间整理笔记了,八点半下课,九点到真功夫,更新完一步就差不多要回去冲凉收拾行李了。

最早听到身边朋友说,想提高考试分数,一定要从申论下手。怎么说?因为在公考队伍中,大部分的人是裸考的(包括我,前两次乡镇考),在剩下的人当中,又有大部分的人是考前临急抱佛脚做了些行测题(也包括我,上次省考),而最后剩下的人,才是你真正的竞争对手,当然前提是你有非进面不可的觉悟,才能被称得上你有竞争对手,所以,想要考到比较靠前的位置,就必须先打败两个“大部分”,而最快的方法就是,在申论部分加点油。因为普遍考生一般会先埋头行测,但通常被各种难题打败得一蹶不振后,还没弄个明白,就已经要进考场了,因此忽略了申论练习。但他们不知道,行测基本上临时抱佛脚与裸考差别不大,如果这时你下过一丁点苦工在申论上,如看过申论八条,又如背过策论文模版,你就起码在大作文那比别人高一个档次的分数,高一个档次就已经相差10分了,足以让你抛开不少人。

而如果你有那个觉悟,但你只做到这两点(上面的两个“如”),无疑与那些裸考和临急抱佛脚的人同一挂,因为进不了前三的话,你是第四名与你是最后一名根本没差,顶多在告诉别人你的名次时,你的头可以抬得高点而已。

这时你会问,那你有这个觉悟了吗?

老实说,我没有。

因为从上这堂课之前,我就是以为靠着两个“如”就可以打败天下无敌手,如今我顿悟,以前的自己多么的“很傻很天真”,连题型改了都不知道,还会用两“如”就以为很了不起,所以我的觉悟是,写出一篇没有模版痕迹,但有模版结构在内的,议论文!

今天老师讲了概括及分析部分,大作文明天才讲,简单地回顾一下:

1.要懂得精读与略读。材料基本是7—8千字,全部读完读透是不可能的,需去粗取精地读,既可提高做题效率,又可为大作文争取时间。哪些略读呢?老师给出了五种情况:一是大量数据的略读;二是谈背景的略读;三是描述细节(烟花厂爆炸时整片天空火光四射…)的略读;四是严格的总分结构中的“分”略读;五是重复举例的略读。

2.问题、现象、热点是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的爆发。概括分析题中,通常会针对那7—8千字的材料中的某个案例现象提出问题,例如“请你分析‘张悟本事件’折射出哪些现实问题”,需注意的是,不要仅针对事件本身,而且要上升到社会层面去总结问题,因为社会问题是一直都存在的,事件的发生只是因为问题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值,所以产生了“事件”这个不良现象。

3.采点和找总分(或分总)中的“总”。概括分析题就是在题目指定材料(有n段材料,指定某一段或几段提问)内容中,概括某现象(民工荒)、事件(昆明市4·22风波)、名词(文中“困境中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等的影响、启示(需注意:启示题就是对策题,对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对失败案例总结教训,问题de对策就是经验加教训)、问题等。根据材料结构找“总”(句首、句尾的总结句,这种方法不绝对,视情况而定,部分题目也要注意段落中间的举例或者说明或者数据或者其他描述),对“总”(或者整段文字)采点,然后对点进行润色、加工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要简短且全面。

4.对于对策题,有三种方法,首选援引(把材料中出现的现成对策改编成自己的答案),次选反推(把材料中提到缺乏、缺失、没有的,进行反推,变成对策),备选结合自身知识积累补充。

5.重点信息的三原则。找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有三种原则,首尾句原则(从文段的首尾找重点句)、关联词和特殊符号原则(关联词前后通常有重点,如因果“因为…所以…”、转折“然而”、并列“首先…其次…”)、观点性原则(官员、专家、记者、法律等有权威性的人或者物提到的内容)。

20131006-1

20131006-2

20131006-3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