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步校書郎】抄书-太古-绎史 (2)皇王异说

第一卷《开辟原始》,是从虚空(太易)说到“燧人”,很大篇幅说盘古、三皇、十纪,二百多万年,只最后一句交底,都是神话,别当真。

这一卷前半是解释皇、帝、王、霸等几个字的具体含义,通过摘录各种书,交代为什么叫三皇,五帝,为什么夏商周只称作王,顶多称天子,而不称皇、帝,绝大篇幅在做字典扩充,后半则继续说三皇五帝其实各种说法都有,其实是本弄不清的账,总归是神话,还是别当真。

开篇引《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林、烝、天,今天用于“君”这个概念的比较少了;后,代表人物就是传说中的后羿,可不是穷猎户,正经一国之君。只是后来降格,从君降到君的老婆(这地方简体有歧义,“后来”应该是“後来”。繁体系统中“后”只用作君以及后世引申的皇帝正妻。成语“皇天后土”,就是这个意思,常见有人写“皇天厚土”,就是不了解“后”字意思。);辟,今天用于“君”这个概念只在一处最常见——“复辟”;公、侯,五爵之首。皇、帝、王的区别才是本卷的重头,还要多加一个霸字。

《白虎通》:“号者,功之表,所以表功名德,号令臣下(号不是随便来的,后世文人弄个号、别号啥的,多少有抬高自己的意思)。皇,君也,煌煌人莫违。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这是一个重要标准)。帝者,谛也,象可承也(谛,《说文解字》:审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然后解释所谓“天子”:“接上称天子,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得号天下,至尊之称,以号令臣下也。”《尚书刑德考》也说“天子,爵称也。”

《春秋繁露》:“德备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夷狄之所称父天母地,故称天子。”

下面说王,继续字典。《说文》:“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马骕没解释君,《说文解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段注:尹,治也。口以发号。

《淮南子》解释帝王霸君:“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也许是觉得霸、君层次太低,所以没有解释“皇”。不过《新论》还是留着“皇”,而且可以看出为什么霸、君档次不够,基本上就是——什么都不干的,层次最高,皇;干点事,降一级,帝;有法可依制度完善,再降一等,王;搞同盟啦,“以德服人”啦,就降到底了。所谓“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约盟,以信义矫世,谓之伯”。怎么看怎么像道家“无为之治”的儒家变体。

词意解释完,后面继续讨论三皇到底都是谁。虽然用了很大篇幅摘引典籍中的各种说法,但是马骕继续坚持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些都是神话故事,别当真。

抛开卷一所述天地二皇为天地二灵的说法,赋予“三皇”确切名号的各种说法中《潜夫论》给了个范围:“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这样,伏羲神农基本确定,争论只有两个:一、第三皇是谁;二、排位;三位争议人士:燧人,钻木取火、日中而市(这个一说是黄帝的);祝融,神话中的火神(一说帝喾时代的火正);女娲,造人、补天;看起来似乎只有燧人氏朴素一点。

《白虎通》纠结在燧人和祝融之间。理由是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 。 祝融则是“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属续三皇之道而行之。”这个就牵强了,既然是“续三皇”,那三皇排位,肯定也就没祝融什么事,否则续的是谁。

《尚书大传》则坚定的认为是燧人,而且排位第一,天皇。“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㯏疏,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三位,顺便起个号。

《礼含文嘉》也确认第三皇是燧人,但是排位有不同,天地人“三皇,虙戏、燧人、神农”,虙戏伏羲,燧人遂人,算曾用名吧,不用较真儿。

《春秋运斗枢》简单明了“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没解释没理由,爱信不信。

三皇搞不清了,干脆把搞五帝、三王也拎进来。

还是《白虎通》“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三王者何谓也,夏、殷、周也” 。

三皇五帝、三王五霸,所谓三五大运,四者差别《风俗通》说的比较清楚“三皇结绳、五帝画像、三王肉刑、五霸黠巧,此言歩骤稍有优劣也。《孝经·钩命诀》更简洁:“三皇歩,五帝骤,三王驰,五霸骛”。意思简单明了:三皇前面慢慢遛达,五帝得小跑着才能跟上,夏商周拍马也没戏,春秋五霸……飞吧……

关于“号”,前文说“号者,功之表,所以表功名德。”五帝无号,无号不是无功无德,而是不需要,“五帝德大能禅,以民为子,成于天下,无为立号”。也有说有“号”的,“唐、虞者,号也、帝喾有天下号曰高辛、颛顼有天下号曰髙阳、黄帝有天下号曰自然”,自然二字大概就是从这来的。和五帝不同,三王从头就各有号,“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号也,必改号者,所以明天意已着,欲显扬己于天下也。已复袭先王之号,与继体守文之君,无以异也。不显不明,非天意也。故受命王者,必择天下美号表着,己之功业明,当致施是也。所以预自表克于前也,不以姓为号何?姓者,一字之称也,尊卑所同也。诸侯各称一国之号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备有天下之号而兼万国矣,夏者大也,明当守持大道也。殷者中也,为中和之道也,闻也,见也,谓当道着见中和之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无所不至也”。《白虎通》的这段话,除了申明三代国号的意义,更可作为历朝历代必有国号的理论基础。总之,是王道,不是皇帝道。取国号,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三皇五帝始终处于无可比拟的道德高点。

只是三皇五帝终究是神话,而且是一直没倒腾清楚的神话。不仅人事没弄清,更增添了著作,一位对应一本,叫《三坟》《五典》。

《尚书序》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髙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故黄帝以上为三皇,少昊以下为五帝。五帝既没,三王继统,三王世衰,五霸递兴,是以论世者必称“三五”其来久矣。”注意,三皇又换人了,连带着五帝也换人。

争论至此,开始真正进入无解阶段。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史记》问世。司马公《史记》开中国史书先河,后世史家纷纷效仿,地位无可动摇。但是无可动摇不代表不可质疑。比如马骕,开始吐槽《史记》——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首黄帝而无少昊氏……自迁之书出,遂令言三皇者欲备其数而不得则,纷然聚讼……。夫迁之所本者《帝系》与《世本》也,然而《帝系》《世本》或出于周末,采录固有不可依据者,舜祖虞幕见于左氏《国语》者明甚,而脱漏失纪,是岂可尽信乎?”槽点:用书不当。更猛烈的在下面:

“且迁之所记往往乖剌疑误(够狠)。合重黎而为一,是楚有二祖也。齐为四岳之裔,又为伯翳之后,是齐亦有二祖也(祖宗确实不宜乱安)。以伯翳为皋陶之子,秦赵方兴,何臧孙有不祀之叹。伯翳佐禹治水,以驯服鸟兽,即《书》所谓“益作朕虞”,《孟子》所谓“使益掌火”者矣。史于本纪既两岐其名,于世家又分为二人,何其谬邪(继续……)。故益之为翳,亦犹昊之为皥、伏羲之为宓戏、喾之为俈、纣之为受,……,古文之通用类然,皆谓之二人可乎?”行者、悟空、猴头、猢狲、弼马温统统都是斗战胜佛他老人家,这种猴子有一个就够了,若是5个,玉帝老儿就只剩下跳河一条路……

其实,这个算客气了,郑樵在《通志序》里虽然也小吐一下《史记》,但主槽班固,堪称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以后再说。

马骕同学小发泄一下,主要还是要辨证三皇五帝之类神仙妖怪,纯属神仙妖怪,纯神话,不靠谱。

“周官外史氏掌三皇五帝之书,今三皇之书愍阙,五帝仅存二典,易叙庖羲氏以来畧举之而不悉,俾后世无所折衷,无怪乎人人异端抵牾,更仆未可问也。” 伯夷之作《秩》,宗《虞书》载之,而以为四岳,姜姓之祖;庭坚,髙阳氏之才子也;而以为咎繇之字放勲,重华文命各言其德业也;而以为尧舜禹之名尧舜,名也,而谥法载之。若此者,其皆信乎?

典籍轶失,难怪后人没准谱。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三坟》是伪书,现存的“二典”又谁能确保不是伪托。继续,神仙也穿越,比如:

四个共工

“共工氏与女娲争任知刑以霸九域,而《列子》云: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是已有两共工矣。其作乱于帝喾之世,重黎诛之而不尽与振滔洪水舜流幽州者,又有两共工也。”

两个有巢

“燧人之前有有巢氏,昊英之后又有有巢氏,而皆教民居”

仓颉造字,其实也有两个

“禅通之帝为仓颉,黄帝之史为仓颉,而皆造书契。”

羿也有两个,日不够射的……

“帝尧之时有羿,夏后太康之时有羿,而皆以善射名。”

“若此者其尽然乎信”,就说不靠谱。

不靠谱归不靠谱,不当真归不当真,作为史书,马骕还是要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今日皇帝王公之类称号的起始。

“如《世纪》所称女娲、祝融皆袭庖羲氏之号,而并称三皇。是一姓而再皇也。据邹子五德之运,五行相生以承其位也。燧人、祝融皆以火德王,而与炎帝并称皇,是以火济火也。”

说到底,马骕自己也搞不清……。回忆上卷,天皇以木王,遭劫火,故地皇以火纪。简单说,天皇,昆仑山那个长了13个头9对翅膀的妖怪,或者叫神,是被地皇,11个脑袋的妖怪一把火烧死或烧跑的。到了人皇就还剩下9头,顺序上保持着木-火-土,五行相克的顺序,而且妖怪也越混越小的趋势。题外:根据三峡博物馆藏的汉画像砖,伏羲女娲都是人头蛇身的妖怪,只是一个头,显然不够级别,而且这个造型希腊(拉弥亚)、印度(纳迦)、玛雅(太阳神)都有,但是很明显除了玛雅主神,其余两个都没混到伏羲女娲兄妹的程度,失败。另外,传说伏羲女娲是兄妹,而且还做了夫妻,作为蛇也许没事?或者DNA突变了?这个得问动物学家。再另,日本的天照大神,也就是八歧,也是蛇妖,八头蛇妖,不知道是不是从人皇那里,还是从那什么龙王的九头虫女婿那里砍了一刀。总之,都是神话,极端不靠谱,当故事看就得。

下面说这几个称号的区别,其实本意上是——没区别:

“皇者美大难名,帝者克配上帝,王者贯通三才,其名不同,其实一也”。概括说:皇帝王“德同”、“功同”、“物均”、“明一”、民“得所欲”。“故皇、帝、王皆有天下者之通号也,是以三皇以来,皆曰王天下,而夏殷之主犹然以帝称。传曰,今之王,古之帝也,是岂有髙下隆污之殊哉。”

这里前后有矛盾之处,前面说清了“歩骤稍有优劣也”,有优劣也就有点区别,只是不大而已。马骕认为现在搞得乱七八糟,喊啥都有,是有来历的——

有的是僭越悖乱,比如:

“诸侯不得称王,称王者,僭也,自徐偃吴楚始也。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国无二主,尊无二上,故诸侯不得相推为王,相推者乱也,自徐州之役始也。既列国皆称王矣,复以王为不足而相尊以帝,若此者,悖也,自秦昭齐闵始也”。僭越这事儿,搁有皇帝的时候是杀头大罪,在今天就啥不是,比如那些一个比一个富丽堂皇的县府大楼啥的,搁有皇上的年头就直接灭九族了,童叟无欺不二价滴……

除了僭越这种类似造反的之外,还有则是被马骕同学深深鄙视地没学问没见识、只管捡着好听好看的字眼往脸上贴金的二货,比如:

“王者,天子之称,霸者,强侯之号,未有兼称霸王者,而兼称之,陋也,自项籍为之也(霸王项羽,没见识)。书曰,皇帝清问下民,古之称帝以皇者,皇帝犹皇王也,言大君也。而云古有泰皇,因去泰着皇,采帝号,而合称之以为有天下者之尊名,自秦政始也(皇是最高点,加个帝以为了不起,其实是自己往下出溜,没学问)。古者五等之爵,公侯伯子男,未有以王命其臣者,而功臣子弟皆得以封王,自汉髙始也(王,天下所归,活生生弄出一国多主,怕自己太寂寞么?即没学问也没见识)。”

其实,有清一代王爵也不少位,这货吐槽爽了,连自家老板一起打包,还能收进四库全书史部,了不起。

类似文章

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