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中国原典通读 -《公孙龙子》

淡蓝色封面的《公孙龙子》没有注释,作为名家的传世作品,现在全书仅余六章共3967字,比《道德经》的5千字还要少,仅理解字面意思的阅读难度远在后者之上。

读《公孙龙子》必须克服畏难情绪。第一章的“迹府”会给读者下马威,给点耐心,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思问题不大,难就难在里面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基本上就能正确理解这一章了。

“白马非马”是普通人与名家的讨论,普通人是客,名家公孙龙是主。如果中学数学学得好,对“集合”的相关概念理解得好,拿下这篇还是不难的。公孙龙认为马是一个抽象的集合名词,跟个别的马(如白马)之间有明确的差异。但在我们的语言中,我们讲“马”的时候,既指马的整体也指个别的一匹马,所以作为普通人自然就否定“白马非马”了。

“坚白论”是名家与名家的辩论,一个有基础的名家为客,公孙龙为主,辩论的层次上升了,主客双方就对石头的认识和描述是一,还是二,还是三,展开的一场辩论。“坚白论”离开了语言的层次,分析和检讨我们的感官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公孙龙特别强调“离”,这个“离”用今天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差异”。

我听杨照老师导读的时候,儿子在蹭听。晚上他下厨做咖喱排骨,总是忍不住要揭开玻璃盖子,验证土豆是否已经变软。揭盖会让温度下降,我制止他,结果他用“坚白论”反驳我,眼睛没法看到土豆的软硬,必须靠接触。他学以致用,我只能讪笑。

翻开“通辩论”,直接让我傻眼。(见下文的节选)

曰:二有一乎?
曰:二无一。
曰:二有右乎?
曰:二无右。
曰:二有左乎?
曰:二无左。
曰:右可谓二乎?
曰:不可。
曰:左可谓二乎?
曰:不可。
曰:左与右可谓二乎?
曰:可。
曰:谓变非不变,可乎?
曰:可。

”通辩论“是一个更高阶的名家(客)与公孙龙(主)的辩论,上文单数的“曰”为客的发言,双数为主的回应。这一章必须在理解“白马非马”和“坚白论”之后阅读,还要略懂阴阳家的五行。本章里,“二”是不同性质的分类,“一”是统一的集合。这章告诉我们的是:名或概念混乱表现在一个国家里就是君臣相争而各显其高明。君臣各争其明,政局就会昏暗,这不是正当之举。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无论你看到的版本怎样排顺序,“指物论”一定要放在“通辩论”后读。全文没有“曰”字开头,但依然分主客,那就需要读者头脑清醒分辩哪句话是公孙龙说的。这一章杨照老师没有导读,我必须自己一字一句琢磨理解。就在我焦头烂额之际,黄色封面注解版的“抽象”一词激活了我脑内的一只关于“鸡”的故事。那是复旦大学徐英瑾老师在“用得上的哲学”里讲解柏拉图的“共相实在论”的故事。

老爹:儿子,你在牛津大学学什么?
儿子:哲学课。
老爹:老师在哲学课上教了你们什么呢?
儿子:老师教了共相实在论。
老爹:你能说人话吗?
儿子说:老爹,您看到您眼前有只鸡吗?
老爹:我看到了。
儿子:老师说这个鸡要分两种,一种是特殊的鸡、个别的鸡,另外一种则是抽象的鸡、一般的鸡,抽象的、一般的鸡要比那些个别的、具体的鸡,来得更加的实在。
老爹:这不疯了吗?为什么抽象的鸡反而变得更实在?
儿子:很简单,你想想看,什么是实在?就是指它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整个世界之中,它不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而消失。像具体的鸡,它可以死,可以被吃掉,它可以生,也可以灭,但是世界上所有的鸡即使死了,鸡这个概念仍然不死,因为鸡这个共相能够得到永生。
老爹一听,原来这就是共相实在论。他想了想对儿子说:儿子我被你说服了,所以今天这顿晚饭,具体的、可变的那只鸡就我来吃,你就吃那只抽象的、更加实在的鸡,好不好?

这只“鸡”一出,名家的理论马上清晰了。名家的学说一直被认为诡辩,《公孙龙子》之后名家就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消失了。杨照老师举了个股票的例子:“名家的学说就如你曾经买过的低价股,你抛售之后,它的股价不断飙升。”你损失了吗?好像没有;你没有损失吗?又好像损失了很多。

《公孙龙子》的最后一章是“名实论”,这章道出了名家用上述最极端言论的用意:正名。

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的作品一路读过来,读完《公孙龙子》感慨万千。名家的逻辑清晰、推理严谨,别家是知其然,名家是知其所以然。我看了一下年份,公孙龙与柏拉图在差不多的时间提出类似的理论,前者没有继续往下传,后者不断发展。假如这只“股票”我们当年没有抛售,现在国人讨论问题时就不会因为概念模糊不清,争论起来各说各话了。

最后读完全书还有一个疑问,为何书名叫《公孙龙子》而不是叫《公孙子》?我们平时提到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老子等时,“子”是对他们的尊称。当我们看《墨子》、《孟子》、《庄子》等时,《子》是中国传统学问四大类《经》、《史》、《子》、《集》中的《子》。《集》主要是文集,是以文学的内容为主的,《子》则是以思想为主,所以诸子百家的作品多为《子》。

(另附:到了唐朝,我们尊称韩愈为“韩子”,我们提到“韩子”时到底说的是韩愈这个人,还是韩非所写的书呢?文言文没有句读,更没有书名号,为了区别,唐朝之后大家就将韩非所写的书多加了一个字,从《韩子》变成了《韩非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