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不剧透|《21克》
我一直偏好复调、交叉蒙太奇、时间轴破坏和重组的烧脑电影,《21克》全部满足了我的要求。《21克》的故事一点都不跌宕起伏,但因为三条故事线被打碎、再看似随机地把碎片重新拼接,这就对观众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必须耐心地看完每一个片段再自行还原整个故事。
电影于2003年上演,导演是冈萨雷斯。冈萨雷斯是谁?2001年他导演了关于背叛与创伤的《爱情是狗娘》;2006年他导演了更为人熟知的《通天塔》,讲述人与人的不可沟通与最终的不得不和解。很多年前看了《通天塔》,这些年每次思考沟通问题、多语言学习问题、方言保育问题时,都会想起这部电影以及圣经里通天塔的故事。但这么多年来,我从未起念要看看导演的其它作品。而似乎,当下就是最适合的观演时间。
2003年已经是互联网时代,那个时候QQ才四岁,论坛还是主流,手机市场还是由诺基亚统领,移动互联还属于未来。那个时侯上网的成本还很高,仿如一张无形的滤网,把条件欠缺的拒之于网外。当时网内还是个虚拟世界,用个虚假身份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现实中不敢做的事情……
基于以上种种客观现实,我可以肯定2003年冈萨雷斯导演《21克》时,把故事敲成碎片,更多是对大众约定俗成观影习惯的挑衅,在“捉弄”长期以来用时间轴认知事物的观众的同时,取得了用自己的模式讲故事的权力。在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欣赏这部作品的我,却意外地发现《21克》是一个用移动互联时代写实模式来讲述的故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轴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所有顺应时间轴的描述,会被认为有来龙去脉,有前因后果,靠谱可信;而所有不顺应时间轴的描述,都会被认为无条理、不符合逻辑。
西西的作品《飞毡》是一本没有明确时间轴的小说,很多读者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觉得不知所云。只要有听老人家讲过去事情经验的人都会有体会,想到什么说什么,说着说着发现之前漏了说什么,又倒回去补充,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信息在客观上是碎片化的(区别只在于大碎片还是小碎片),他们已经不会乖乖地按时间轴出现,而且还随时可以推翻我们已知并差深信不移的事实。
2019年8月19日,微博上有个大V发了一段陈美龄的家庭教育秘诀视频,因为她三个儿子相继进入了斯坦福大学。8月21日,我发表了评论:“相比起她说的内容,我觉得她最成功的教育方法是,自己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后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我陆陆续续地收到上百个陌生人的点赞,最后一个点赞是2020年2月13日。这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从中可以看到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时滞,有些人接收到信息时,已经是半年甚至更晚了。假如有时效性的信息滞后得太久才出现,如果不放回原时间点让它有意义,就只能当无效信息直接忽略了。
移动互联时代上网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但对使用者的信息甄别要求却达到了历史新高。这次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第一次瘟疫,铺天盖地的疫情碎片信息量是《21克》电影里展现的碎片量的千千万万倍。看《21克》一遍即能准确还原整个故事并能理解体会的观众是少数,一场电影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关乎整个地球村的疫情?
现实在用《21克》讲述故事的模式来挑衅听故事的人,你可以选择回避《21克》,但谁也不可以回避摆在眼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