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2016,人生拼图 端倪初露

500383130887180245

近几年对年龄没了概念,不知道与我近十年不庆生有没有关系,也有可能是现在需要人手填写年龄的表格越来越少,更不排除现在的人素质越来越高,已经不会直接问年龄了。感觉自己的年龄好像在某个区间停顿,时间一长,也就终于理解为什么已经年过70的妈妈总感觉自己50出头了。

越接近2017年,类似的理解、顿悟、豁然开朗越频繁出现,伴随而来的是游刃有余的感觉。记得七八年前曾感恩当时是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2016年下半年,岁月静好的感觉再次出现。

(一)

写不出东西的那种状态,我戏称为文字便秘。2016年,我文字便秘了一整年。

进入2016年后,我也进入了对自己的全盘否定期。先是觉得自己工作上原有的一套完全不行;接着把烘焙的材料全部送人,决定以后不玩了;继而发现自己的所有照片都是烂片,连拿起相机的欲望都没有了;最后发展到觉得自己写出来的文字都是烂文,完全不想写了。

标竿的日企举步为艰、公众对《劳动合同法》当年草草出台的反思、当年让大学应届毕业生趋之若鹜的宝洁集团辉煌不再……在日本企业成长起来的我听着这些新闻,底气一点一点消逝,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是在职场上裸奔,有种无力于江湖的挫败感。

另一方面,前七八年玩烘焙、前四五年学摄影、前三四年做网站、前一两年玩健身……,之前周边围观的朋友不断点赞鼓励,自我感觉也一路向上飞扬。前些年就像初到海滨城市的游客,视线沿着建筑物之间的小巷,看到小巷尽头的蓝天碧海。开心兴奋地换上沙滩服、带上装备,穿过小巷直奔大海。今年来到大海边马上傻了眼,再往前走就是深海,向前还是停下脚步?

随着我加入本地作家协会、摄影协会的群,才发现自己自娱自乐自我感觉良好的日子该结束了。继续玩票会继续不入流,而每一项都不足以让自己甘愿终其一生钻研。整个上半年唯有彷徨地在沙滩上不知所措。

很多需要正能量的人喜欢到一步网站充电,我却没他们幸运。当我焦虑不安时,更不愿意回一步网站,前三季我都把网站甩给其它步友,在我没有调整到位前,暂时回避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调整办法。对于我来说,不让自己钻牛角尖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思想没有闲暇。继《看理想》去年的“局部”和“听说”之后,今年“一千零一夜”、“号外”、“呼吸”(收费)、“圆桌派”一直陪着我。还有喜马拉雅上蒋勋的《西洋美术史》、诗展的《诗展侃历史》、 “得到”(app)上的免费音频资讯、《雪枫音乐会》(收费),《樊登读书会》的免费试听,随传随到让我没闲下来胡思乱想的机会。

然后读这些节目介绍过的书,去书里提到的地方。阅读与旅行会让人谦卑、包容,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在浩瀚的知识、资讯海洋中,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在熟悉的领域倘佯,也可以在陌生的领域摸索。那些庸人自扰的烦恼,慢慢就随着2016年上半年的离去渐行渐远。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包括我莫名其妙的全盘自我否定。没有这个阶段,也许我会继续自我膨胀,继续飘飘然向上,直到某天毁灭性地爆炸。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时那种不安全感,会成为自我增值的最大动力,同时有点象“清杯”,清空了杯子才能装下新茶新酒。

(二)

2002年时,曾经与3岁的孩子一起玩拼图,他拼30来块的,我拼1000块的。他是看到一块直接就对应原图找位置,我是先找出边角、分颜色,然后一组一组完成。如果让他按我的方法来拼,速度反而更慢了。当时我联想到大公司与小公司的管理。

2016年底回头再看时,才发现已经不玩拼图的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拼图,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

前年的总结《旅程2014》里有这么一句话:“今年加这些油、充这些电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发生了就发生了,做了就做了,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问题的答案在积累和沉淀中慢慢展现出来:前两年做的事情是我人生大拼图中的一小块,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做,也看不出效果,那是因为当时只是一组碎片,这两年当一组一组的碎片拼凑成一大组时,图片上的内容就渐渐显现了。

关于宗教

过去六年我先后与基督徒、佛教徒、穆斯林、摩门教徒深入交流过,曾和藏传佛教木里大寺的主持长谈,也参观过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佛教寺庙、道观、印度教遗迹……,有些还参加过他们的宗教活动,更少不了各地与宗教发展密不可分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但各宗教于我来说,依然是各自独立的碎片。我一直保持着《少年派奇幻漂流》中少年派的状态,对所有接触过的宗教都不抗拒。

2016年的以色列之旅,我第一次做了旅行分享。为了这次分享,我第一次花时间梳理旅行的所见所闻。得益于耶路撒冷的特殊宗教地位,我把之前的一大串与宗教相关“碎片”拼凑成一组更大的“局部”。而把这个“局部”整合起来的粘合剂,则是蒋勋的《西洋美术史》。耳朵在听,脑海里与宗教相关的记忆碎片会一块一块的自动跳出来,去到对应的位置,初见端倪的感觉妙不可言。

我依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这样我反而更能不设边界地接受各教派的精华。

关于音乐

以前一直觉得“艺术”这两个字太高大上了,与自己完全不沾边,跳起来够不着的时候,会连跳起来的欲望都没有。

记得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日本总部会要求世界各地的公司要做预算,当时一看那些天文数字,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偷偷嗤之以鼻。外籍上司告诉我,尽力做就可以了,年底会横向对比达成率。很多年之后我才终于明白,在自律性好的群体,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反而不会扼杀个体潜能。

我自然被培养成自律性很好的群体中一员。初听《雪枫音乐会》时,我真的听得很吃力,超出我的基础太多了。实在领悟不了就先放下,改听相对浅显易懂的《呼吸》。想到花了钱订阅的产品,出于不想浪费,又回过头硬着头皮听《雪枫音乐会》,日子有功,慢慢开始觉得没那么吃力了。

配合着坚持上钢琴课,每天象别人打麻将一样,一坐到琴前就不愿意离开。一年下来我发现听朋友送的CD时开始能听出个门道来了,喜好由原来的蓝调和爵士慢慢转为古典了。更神奇的是前年觉得音效极好的三角琴演奏,好象没印象中好了。而很长一段时间听到弦乐就直接跳过的童年“被迫”学小提琴的阴影,今年也不治而愈了。

关于美术

与往年一样不断参观各省级展馆、特展馆,看多了就自然有感觉,知道艺术精品应该是怎样的。在约旦马赛克小镇看完教堂里顶尖的马赛克艺术品,一去到工艺品店马上就知道什么货色应该对应什么价钱;看过名画真迹,去到深圳大芬村就总觉得商品画缺了点什么;走进以色列博物馆,远远看到法国名画就能凭画风说出画家时,对于艺术门外汉来说,是极大的鼓励。

当音乐与美术相关的碎片形成两个“局部”后,与宗教一对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综合艺术素养会比我们的平均值高。那些一出生就跟着父母去教堂,听着管风琴、参加唱诗班长大的孩子,音乐素养会差吗? 连定期参加教会活动时走神而东张西望看到的,可能是漂亮的花窗也可能是设计精美的建筑。他们在不知道不觉间被艺术熏陶着,我们的孩子得上多少兴趣班才能恶补回来?

(三)

2016年是名副其实的不惑之年,很多以前想不通的事情,象突然开窍,一下子都想通了。接下来的情况就象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问题应声而倒,淋漓畅快。

当年想不通的新疆游组织者,明明熟悉的朋友加起来已经够8人了,为何还要加入4个陌生人(我是其中一个)。今年才发现除了家人,我从来没与同一个旅伴再次游玩。与不同的新朋友出行,会带来更多预期以外的惊喜,旅程会有更多可变因素,会变得更刺激。与三位北京的新朋友在以色列和约旦留下的美好回忆就是最好的答案。

当年想不通蒋勋在《细说红楼梦》前20回时为何啰啰嗦嗦不断重复。今年第一次参加开放式活动,才知道那些迟到的、中途加入的人,确实需要主讲者不断重复和回顾,才能跟得上节奏。

当年想不通的A为何质疑B听曲不分良莠大小通吃。今年才终于明白,接触与接受最高端的艺术其实是捷径。

当年想不通那些家族里的老人为何对晚辈的善意隐瞒那么耿耿于怀。今年才知道那是挑战了他们的长老权威,虽然这种权威已经随着乡土文化的变迁而日渐削减。(答案来自《乡土中国》、《白鹿原》)

以前会为交流对象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而捉急。《小王子》里第一颗星球的国王告诉我,“倘若我命令一位将军变成一只海鸟,将军不服从的话,不是将军的错,那是我的错。”今年学会了不与夏虫语冰,然后发现这个世界更美好了。

不经意间养成的运动习惯,不是因为我的自控力比人家强、也不是我真的爱上运动,只是因为我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锻炼时间。起床后不假思索直接穿上运动服跑步热身,比专门找时间锻炼少了很多纠结,是新的作息时间表让运动变得刷牙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

……

 

2016年,想明白的事情越多,人生的拼图越发清晰。2017年马上要到来了,让我们继续愉快地一起拼下去。

类似文章

17条评论

  1. 从你的自我全盘否定到拼图越来越清晰的过程中,我好像找到了如何爬出这个坑的方法,走出无力于江湖的这种挫败感。

  2. 看了三遍文章,感觉这篇展现出了“三高”,观察事物视角度新高、思考宗教宽容度新高、文章体例规整度新高。看来真是,2016竿头一步。

  3. 看了三遍文章,感觉这篇展现出了“三高”,观察事物视角度新高、思考宗教宽容度新高、文章体例规整度新高。看来真是,2016竿头一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