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青竹节节高
正月初一我们仨陪公婆回娘家给爸妈拜年。
这是一条编号很特别的巷子。左边的房子先建,第一户是25号,接下去是1,2,3号。右边的房子后建,三户按顺序分别是4,5,6号。25号的正门原来是当街的,后来把门口转到巷里,虽然第一户也只能用最大的一个编号。
一踏入巷子,不算25号,经过的第一户是右边4号的卓家,一如既往的漆黑一片。那对奔九的老夫妻,深居简出,我好像已经二三十年没见过他们了,如果不是爸妈聊起他们不愿意去子女家,我还以为已经人去楼空了。
左边2号邓家也是漆黑一片,邓叔最终没能在2022年成功冲线,年前走了,估计剩下的美姨去了子女家。美姨真的是阿姨,我读幼儿园时,她是保育员。
走到右边5号谢家门口,发现屋内有灯,门口有香烛。我探头张望,没看到什么。如果谢叔叔在生,今天是他寿辰,我爸妈肯定与他们一起吃晚饭。玉姨糖尿与高血压,80岁左右有次心脏有问题,小女儿(比我妹妹大一个月)坚持不惜代价抢救。
刚起事,我问爸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需要我们不顾一切抢救吗?我妈说不用,我爸说要。玉姨被抢救过来了,但人一直没有醒过来,开始靠仪器支撑生命体征,进进出出ICU。我再让爸妈回答同样情况希望我们做什么?两人都说不要抢救。
谢叔叔与两个女儿估计没法在玉姨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耗了两三年玉姨油尽灯灭,离开了。玉姨离开后,谢叔叔要求大女儿(比我小三天)每天早晚回家给妈妈上香,大女儿照办。前年谢叔叔也走了,独身的小女儿嫌办理房产继承太麻烦,放弃了继承权。我爸妈目睹谢家大女儿办继承手续折腾了大半年还没办下来,接受了我的建议,把8号转了给我妹妹;妈妈放弃了6号的继承权,由我表妹独自继承,好像全程只花了两周时间。
再往前走是左边3号的杨家,如果我随夫称呼,这是二姑妈家。二姑妈是潜伏在我夫家家族里的娘家人,她从我8岁开始看着我长大,婚后任何场合她都会义不容辞地守护着我。婚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寻坊闻,虽然我与老公是自由恋爱,但已经被双方家长严格考察过,我妈觉得我老公是我认识的男性朋友中最优秀的,估计二姑妈在男家也没少说我的好话。
二姑妈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在香港,二姑丈(姑父)走了后,她就与另一个儿子一起住,现在与我同一个小区。3号的老宅没有一个儿孙愿意接受,出租很多安全方面的烦人事,丢空不出租同样有风险,最后以非常便宜的租金租给外地人,时不时还要操心。今天没有灯光,估计是租客回老家了。
再往前走两步右边的6号何宅自然是漆黑一片,那是我外公的旧宅。爸爸与5号的谢叔叔是好朋友,改革开放后,找村领导买了几百平米的地,两人分了后爸爸再分了一部分给外公,然后三家人同时建房先后搬进来。80年代末,我外婆在门口被摩托车撞倒,很快就走了;外公在2004年也安然离世,大概一年后到我舅妈心梗突然离开,一两年后到我舅舅肺癌离世。6号最后的法定继承人就是我妈妈与表妹。2007年之后,6号就一直丢空。
继续向前走是左边7号的李宅,门口对着我家大厅的窗口。我出嫁后不久,他们就全家搬走了,具体什么时候搬走的我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院子里的胡桃树伸到二楼我爸妈房间的窗口,结果的时候,我们伸手就可以摘到果子。他们曾经把房子出租给几个补习老师,其中一个应该是名师,经常有很多小学生、初中生出入。这十年八年,每次回娘家都发现铁门紧锁,估计也是丢空了。
接着就到右边8号我爸妈家。房子是81年落成的,我爸妈与当年建房时的建筑师傅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期间不断扩建和装修都是找他们。刚结婚时我夫家离娘家太近了,开车和抄小路都是十分八分钟,出嫁后我就再也没有在娘家过过夜。我婚后8号进行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大装修,布局全变了,我童年的记忆也就只能存在于记忆中,眼前的房子只是爸妈家,不再是我以前的家了。
8号的主体结构已经使用了40年,装修也用了20年,水电气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使用需要,小修小补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为了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我曾经有过好几个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把6号、8号推平,建一间舒适的一厅一房一厨房的小平房,余下的就做花园。这样街坊还是原来的街坊,周边还是熟悉的配套。他们拒绝了。
很长一段日子,我与妹妹、表妹,每个周六都会举家回来吃午饭。后来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多,巷口、路口都没有车位,我们分别回来就会有六台车,实在没有车位就只能停“200元位”(违停罚200元)。前两年,我妹妹把我家附近闲置的电梯房给了我爸妈住。两老就开始了白天回8号,晚上住20楼的生活,我们平时的聚餐就改在20楼了。
对门的9号原来是杜家,我称主人杜伯伯杜妈妈,年纪估计比我爸妈大十年以上。前几年一个来这边打拼二十多年的外乡人花了80万从他们的孩子手上买下了房子,装修期间我再次进去看了一下。主体结构与四十年前几乎一样,整个布局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合理和时尚。我爸告诉我,当年设计房子的人不是普通人(具体我没记住),新主人是搞装修的,买下来后自己动手一点一点完善。
8号天井紧挨着的10号是一对快90岁的老人,白天睡觉晚上起来,半夜一两点吃一天的第二餐,也是坚决不与儿女住。我也三十多年没有见过房子里的人了,只记得当年我妈告诉我,他们家比我大两三岁的姐姐经常看明珠台(英文电视台)。
青竹巷主巷左边的最后一户是三姑妈家(3号二姑妈的亲妹妹)。她有两个儿子,1983年盖房子时,把房子设计成中间对称的左右两间独立的两层小房子,准备每个儿子住一间,结果现在就她一人住着其中一间。
四十年前这里曾经是全镇最风光的一条巷(没有之一),因为巷口有一棵竹,所以叫青竹巷。我记得刚搬进来的两三年,后面的房子如雨后春笋,横巷一条一条增加。我爸爸特别有情怀,他在街门口的门上贴上“青竹节节高 新居户户好”。现在我们娘家的微信群名就叫“青竹节节高”。
现在回想起来,80年代的日子真美好。5号张扬的谢叔叔与稳重的爸爸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会一起打麻将,一起出行,一起把新事物搬回家。谢家天井可以打羽毛球,厨房很大,冰箱里有可乐;二楼有一面墙是有主题的壁纸,那是一个影音室;三楼天台有个游泳池。曾经两个读幼儿园两个读小学的孩子趴在麻将桌上搓麻将(但长大后没有一个打麻将);我还记得在80年代末曾经在电视上玩黑白游戏。
最亲的外公是医生,我们有病直接找他;外婆是裁缝,看到穿在别人身上的漂亮衣服,回来就能给我与妹妹来一套;我舅舅是司机与供销,借了单位的车就可以拉我们到周边游玩;大我十年的舅妈是本地出名的美女,没事给我编辫子、涂指甲油……我妈十四岁前一直是独生女,与娘家人住到一起后,外婆在6号做好饭菜端一份到8号给我们,外婆走后不久,我家就请了保姆。
我记得搬进来前已经有电视机,搬进来不久就有了洗衣机,84年左右安装了电话。好像读小学就有了电子手表、初中有walkman、后来有了Discman和快译通。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学开学前一天,家里刚买了卡拉OK机,当晚我一直在唱歌,我爸妈帮我整理上学的行装。
5号的谢叔叔正月初一生日,小时候他家与我家会一起请醒狮队回家采青,附近的人就会聚集过来,人声、鞭炮声热闹非凡。可能年纪到了,今年春节特别爱刷醒狮的视频。
每次离开青竹巷,脑内都会飘过那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