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扯点腊八的闲篇
腊八,熬粥泡蒜包饺子吃面,今天大部分人的腊八都是这状态。
大约六朝时候,佛教僧众把佛祖成道日附会在这天,千年流转,到今天很多人倒是只记得这是个佛教节日了。其实严格讲在古代中国,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和佛陀与他的信众们没什么关系。
十二月又称腊月,这个别称的缘由既是八日这一天要举行的祭典——腊祭,祭百神祭祖先。因“腊”有“接”的含义,故而腊祭这个旧年将逝新年将来的祭典,也是古代中国每年最重要的几次祭祀之一。嗯,可以理解成述职报告~
最初,腊祭并非定在12月8日这天,从三代而秦各时期不同,甚至月份也不一样。从汉起才定在“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也就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举行腊祭,还是没确定在哪天,和“春分后满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复活节”这种差不多。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可见南北朝已经确定日期,不再数第几个戌日了。不过南朝时候佛教已经很昌盛,所以究竟是因佛定日还是因日定佛,不知道。
为什么是“腊”以及什么是“腊”。
腊,本字作臘,《说文》说“从肉巤声,盧盍切”。要注意古今有别,那个“月字边”是肉,汉字里几乎所有的月字旁都是肉。而巤,本意是动物颈后的毛,到今天这个字比较常见的词组就是猪刚鬣,嗯,二师兄。今读作liè,《说文》注作“良涉切”,用拼音表示既是lè,腊的古音自然也就是lè。
题外:今天我们常说马鬃猪鬃啥的,还有非洲的鬣狗,都是“鬣”。鬣比较短,而鬃的本意是“随行貌”,也就是说“鬣”要够长,看上去随着本体一起走,似乎是飘起来才算是“鬃”,所以马可以有鬃,长发飘飘的二师兄还是挺少见。
《禮·月令》孟冬臘先祖五祀。郑玄注:此周礼所谓蜡祭也。但《康熙字典》“腊”字释义又说“臘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別”。很明显最初臘和蜡是不同的,但是最迟在东汉时候已经不区别了,就像清明和寒食本是两件事,最迟在唐已经合在一起一样。
腊:郑玄《月令》注说:“臘谓以田獵所得禽祭也”。祭祖用禽肉,后世简略成肉了,烤羊腿酱牛肉都挺好吃。
蜡:《说文》从虫昔声,鉏驾切。所以这个字的古音是chà或者shà。什么意思?——蛆。没错,本意是蛆,《说文》“蝇䏣也”,䏣就是蛆的正字,现在用的蛆是䏣的俗字或者别字。《说文段注》:蝇乳肉中也,肉中虫曰䏣。周礼蜡氏注:蜡、骨肉腐臭,蝇虫所蜡也。蜡读如狙司之狙。
祝你没吃饭时看这段~
蜡祭在周礼中是很高规格的祭祀,祭百神的,当然不能用蛆做祭礼,所以,理所当然的这里用的“蝇乳肉中”引申义,肉里的白色。传说中的满清皇室的做法给这个“蜡祭”做了很好的注解:祭祀那天,皇后主厨,用大锅清水煮肥猪肉,不见一点瘦肉在上面,不加任何调料,包括盐,半生不熟的时候捞出来,切厚片,黄纸垫着,从皇帝到参祭的大臣一人一块没盐没滋味的肥肉膘,都吃了,不许剩。不知道这段儿的去听相声~
肥膘祭神叫蜡,瘦肉祭祖叫腊,后世合并一起统一叫腊,很明显爱新觉罗家是有点极端了。不过倒是也符合小众急于符合主流文化的心理特征。
然而,臘还有獵的意思,《风俗通》说:“臘者、獵也。按獵以祭。故其祀從肉。”獵是准备肉,臘是用肉祭祀,这是两个动作。反正倒霉的都是野生动物“鬣”。
前面有时用“腊”有时用“臘”,除了要和蜡、獵有个字型的对比之外,还有下面这个重要的闲篇儿。
南方的腊味,包括腊鱼腊肉腊鸡腊鸭腊鹅等等腊一切。究竟是腊肉还是臘肉?
现在可以明确了,是腊肉!如果在市场上看到“臘肉”,那就是错字,吊文袋吊脱了底。臘肉,就是臘祭这一天吃的,上面说到的那块白花花油汪汪没滋没味没盐一丝瘦肉都没有的五分熟肥膘~你是爱吃呢?爱吃呢?还是爱吃呢??恶意揣测一下,臘祭这么个重要祭礼今天所以失传,就是死在这块肥膘上~~
所以,无论南北西东,人们爱吃的腊味,一定是这个“腊”!
但是这个字的古音并不是là,而是xī,读如“昔”。广东、福建的一部分地区还有近似的读音。
什么是腊?《康熙字典》很全面:“《說文》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周禮•天官》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註》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薄析曰脯,捶之而施薑桂曰鍛脩。腊,小物全乾者。”
所以,最标准的“腊”,是青藏、蒙古的“风干肉”和鸡鸭鹅鱼之类。今人惯称的腊肉,其实是“鍛脩”,旧时上私塾交学费叫做“束脩”,最初就是一小捆腊肉,当然后来老师们都折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