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绪】借李耳朵说爱你

前言:
挚友:在美国具体发生了什么,导致激烈吵架?
我:没有逃避问题,更不刻意隐瞒真相,但我的目的只想找对象倾听,对方不需出点子只需提供一双耳朵一个肩膀,足够矣。
如果一定要说,可以这样概括:或许这只是一个日积月累、隐忍已久、一触即发的导火线而已,任何的人、事、物都只是捅破这份关系的代罪羔羊罢了!

于我,日积月累的情绪应该来源于:
一,从14年11月开始至15年5月不断进出医院、理疗的地方,可以自主掌控的时间小得屈指可数,一颗心充斥着很多焦虑的情绪;亦因为不断进出医院,对生命/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亦可能是结构性中年危机吧,虽然主流研究的对象大部分是男士,结果也针对男士),以前这样活过来了,以后的日子需要继续这样活下去吗?需要重新调整改变吗?生存质量的满意度你满意吗?
二,如果说七年是一个“痒”,这个痒在七年前伸手抓一抓就能顺利抚平,没有发展扩大为脓疮,是幸运;若是说15年是一道坎、一个关口,在这个人生交叉点上,思考、选择、徘徊,亦属正常!

而去美国前,我已经关注了这个《跳好双人舞的》课程(我最先接触的是书《爱上双人舞》,继而关注了该书作者的公众号,从而得知这个课程会开班授课)。女性的直觉告诉我,有些问题不是单凭我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而解决事情的方法只能求助于我与丈夫之外的第三方中介,借Ta的嘴巴说出我想表达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而是在深层次找原因,从而改善/调整关系,因为我珍惜和他之间的关系,我珍惜你)。

有了美国的“吵大锅”(吵架)事件,回家后双方进行了诚挚的沟通(不追究不评判孰是孰非),沟通的结果是双方都有诚意维系这份关系,于是将脑袋的“想”变成行为的“动”,立即报名参加最近一期的课程)。

李中莹老师开课前的引子:关系糟糕时,不在深层次解决问题/找原因,而是送Ta一个包、一份旅程,只会是去一个昂贵的地方吵架而已。
老师说第一期“跳舞班”开班时人数只有约30人,而这一期(第四期)共有160多人参加,其中30对夫妇,160人中有些是回来复训的,暂时是人员最多群情最汹涌的一期,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上两性关系的问题日彰显露,人们从物欲层次的追求转战到追求精神层面的温饱。我认同,就拿我们这一组为例(我们是第一组),我们这一组是这个大课堂的缩影,因为组员的成分涵括了:三对夫妇、一位已婚女性、二位离婚女性、一位曾经离婚现在已经已婚已育的女性、一对恋人。我们这一组的人员很团结、和谐,午饭、晚饭、齐齐出席,有的负责搜当地的美食,有的负责当免费的接送生,课堂上互动活跃,这气场把组外的一对夫妇也吸进来了。课余时间我们会将自己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摊出来,让大家反馈各自的意见。

踏进萧山机场的一刻,有种沉重的、不想抬脚迈进的感觉,这种逃避的感觉很强烈,课程结束了,终须回归生活的真实层面,此刻,终于明白了同学“红”的丈夫为何会在特定时刻不断的向外求(不断参加培训课程),是因为惧怕面对吗?

类似文章

3条评论

  1. 结构性中年危机:国外许多心理专家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男士在37~45岁期间会出现“婚外情”或“离婚”现象,当然这一现象不单单是国外的男性特有国内也是,所以专家们对这一年龄段的男性进行调查研究(为期数年的跟踪研究),于是得出:这一年龄的男性大多会思考这个问题:这辈子已经过了半辈子了,我还愿意按照这样的/之前的模式生活下去吗?于是,有思考便有调整,有一部分之前有“出轨”/婚外情现象的,会在这时期重新回归原家庭;而另外一部分则会有外遇/离婚。N年前起,书架里摆放的大部分都是“身、心、灵”方面的书,很多时候我在想、我在提醒自己:吸收新知识、新观点不是为了在对方面前显示自己比对方高层次,更加不是为了在言语上压倒对方,看书、吸收知识只为了能更加谦卑、多渠道看待这个世界。

  2. 美国炒大锅事件的解密(心理层次):将原本属于父母的要求与期待投射在伴侣身上。
    把投射收回:出自《李中莹,“跳好双人舞”课件》
    你是我的伴侣,你只能够给我一个伴侣能给另外一个伴侣的东西,不能更多。
    你不是我父母,你不能给我只有我父母才能给我的东西。
    过去我可能有过一些对你的要求与期望,是你不能满足,而只有我父母才能满足的,
    我对你有这些要求与期望,对你是不公平的,对不起。
    现在我把它们收回,交还给我父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