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校書郎】《小學集註·内篇》敬身第三·明威儀之則1
《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冠,去聲。○《冠義》,《禮記》篇名。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有禮義也。冠者,成人之道,故以是責之。
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顔色、順辭令。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
順謂順理*,立猶成也。
*順謂順理。順理,備要作理順。
○《曲禮》曰: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遊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斂髮毋髢,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
噭,音呌。倨,音句。跛,音庇。髢,音替。袒,音但。褰,音牽。
○側聽,側耳以聽也。噭應,髙急以應也。淫視,流動而視也。怠荒,容止放縱也。遊,行也。倨,傲慢也。跛,偏任一足也。箕,兩展其足如箕也。伏,覆其身也。髢,髲也,言垂如髲也。免,脫去也。袒,露臂也。褰,揭也。袒衣所以息倦,褰裳所以取凉。凡此數者,皆不敬也,敬身之要,禁止乎此而已矣。
*噭jiào,同叫。鄭玄注:“號呼之聲也。”《龍龕手鑑》:噭,與叫同。呌jiào,俗字。
倨jù,傲慢、不遜。《說文》:“不遜也。”《戰國策·秦》:“嫂何前倨而後卑也?”《漢書·汲黯傳》:“為人性倨,少禮。”顏師古注:“倨,簡傲也。”
跛bì,立而偏用一腳。見前“蹕”注。
髢dí,同鬄tì。“斂髮毋髢”鄭玄箋:“髢,髲也。”孔穎達疏:“髢。一名髲。故云‘髢髲也’。《說文》:‘髲,益髮也。’言己髮少,聚他人髮益之。”按《說文》:“鬄,髲也。从髟易聲。髢,鬄或从也聲。”髲bì,“鬄也”。段玉裁注:“益髮也。各本作‘鬄也’二字,今正。”簡單說就是假髮的問題,古人著禮服,頭髮少的要在髮髻要加假髮才能戴好首飾,即所謂“髢髲”,本節所說的十二“毋”都是日常“敬身之要”,日常無需禮服,自然無需假髮,如段玉裁:“燕居則縰筓總而已。”把頭髮梳好,清爽即可,不要像加了假髮一樣,所謂“斂髮毋髢”。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呼,去聲。
○指則惑人之見,呼則惑人之聞。
将適舍,求毋固。
適舍,就主人之館也。有所求而堅欲得之,非為客之道矣。
将上堂,聲必揚。户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上,上聲。屨,音句。聞,音問,下同。
○陳氏曰:上堂,升主人之堂也。揚其聲者,使内人知之也。古人脫屨在户外,客雖衆,脫屨於户内者,惟長者一人。言有二屨,則并户内一屨,為三人矣。三人而所言不聞於外,必是密謀,故不入也。
○古者即席則去屨,不以屨踐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