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棉绪—老花镜拾梦记180802
Homestay妈妈是幼儿园老师。她知道我喜欢小小孩儿。今天早上出门时她告诉我:放学后由她女儿带、走路去她工作的地方看小孩儿们。
这个幼儿园的课室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一个区域由不同的老师分管:
1,大约一岁至两岁;
2,二岁至三岁;
3,四岁至五岁。
足五岁入读小学一年级(这一年纯粹玩)。
室外的一角:我看见一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对着一位小女孩弹尤克里里,小女孩跟着节奏哼哼唧唧。看样子女孩儿应该是在阶段一。
当在异国他乡的幼儿园里看见我们小时候玩的“沙包”时我倍感意外;这里有一位从广州移民新西兰的幼儿园老师、和她用广东话聊天时分外亲切。
这是我想做的:不是从三岁开始而是从小小年龄开始点点滴滴渗透、陪伴。心理学上有这么一句话:你给我你的孩儿三年T就会成为我的“孩子”。我们的老祖宗不是传下这么一句话吗“三岁定八十”;我觉得是“殊途同归”!孟子的妈妈不是因为邻人的关系而三次迁家吗(孟母三迁)。
这就是我想要的幼儿园:生命、尊重、活力、个性。
某天晚饭时分来了一位女客人,后来“女儿”和她出去了。我得悉她是女孩的“督导”,每两周会和女孩儿聊两小时。就像我们和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聊天。“妈妈”说因为“女儿”没有父亲。如是,我停了。我猜到她一对儿女是同母异父;若她用“没有”来表达,我想女孩儿的爸爸大概是不在这个世间了。上周日,“儿子”说今天是“Blue”的生日(一只小小的、塑板裁出的、平面的玩具恐龙,因为是蓝色所以叫Blue,长度如我的尾指),他翻出一张礼物包装纸然后精心的为小恐龙准备礼物,表情逗趣但慎重;然后点上蜡烛唱生日歌、吹灭蜡烛;接着帮小恐龙打开礼物。整个过程我看见小小孩儿满满的爱与天真烂漫。
仅以以下问话结束这次记录:
“我从哪里来?将往哪儿去?”
新西兰
20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