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聚堂主人】临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选好了法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临帖。
老师对临帖是这样说的:临帖要伴随整个学书生涯,一个书家,他终身都在临帖,通过临帖把握法帖的精髓,再把他们(笔法)运用到创作中。临帖要经历三个阶段:对临、背临、意临。临帖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读帖,不能拿过字帖就临,要先读贴,仔细观察要临的字在外形、笔法、结构上有哪些特征,再开始临写,等写熟练了,合上字帖,凭大脑中的记忆把字写出来,再对照字帖看与字帖的相同度,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而神似的关键是笔法,临写的字让人一看,哦,是礼器,而不是一看,噢,是隶书,好像是礼器,又好像是曹全,还有点像乙瑛,甚至有楷书的用笔,那就坏了。临帖的最高境界是意临,就是临写的字看似没有百分百相同,可一入眼帘,就是礼器,所有礼器的笔法全有,整个字的神、魂都是礼器,而不是其他什么碑。……
连续三天,一直在临帖练习,一开始老师让先挑自己喜欢的、好写的字写,树立信心,等基本熟悉笔法后,可以选一些笔法特征明显的、不同形态的字写,这些字掌握了,其他字都可触类旁通,而通篇抄帖往往事倍功半。谨记老师说的笔法要领,简单练了下隶书笔画,就直接开始写字了。第二天晚上下课时,同事F陪同老师查看了每个人临帖一天来的成果,一部分人(包括我)的作业得到老师的首肯,有部分人(大多是写楷书),老师直接让他换帖。信心大增。
在老师的鼓励下,临帖的劲头很足,中午吃个饭又接着写,晚上也写个不停,老师在各个组间来回巡看,时而进行书写示范。临写多了,我的速度也不知不觉加快,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一点,无声地在身后看了一会,坐下来,边示范边说:“写字要讲节奏,起笔、收笔要慢一点,中间的行笔要快,你不能始终匀速,要注意书写性,否则就是在画字,在描字。礼器的字粗细对比非常明显,像这个“车”,该细的笔画要写得细如钢丝,细但不弱,不是轻飘飘画过去,而要力透纸背。礼器的特点是劲挺,他与曹全不同,你不能蘸墨太饱,写出来的笔画肉肉的,没有质感,那就不是礼器了。” 书写性,这个词在以后学书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可见其重要性。可是,如何体现书写性呢?找出老师示范的几个字,对照字帖,看老师留在纸上的笔痕,心想,难道这就是书写性?困惑啊,慢慢摸索吧,急不得。
写了几个字拿给老师看,老师指着“青”,“看字帖”,对着字帖看了又看,写了几遍,又拿给老师看,“没认真读帖!”,老师指着原帖上的“青”说:“这里的这个“青”,月的左腿明显短,早早上弯,你却写得左右一般齐。临帖一定要认真读帖,忠于原帖。” 好惭愧,脸一定是红的。这一次让我深刻体会到读帖的重要性。
最后一天每人交一幅临帖作品,老师当众逐一点评。一批有潜力的小苗被老师慧眼挖掘,很荣幸我是其中之一,老师的评语是这样的:不错,已经有了礼器的味道,隶书的笔法基本表现出来,对字帖的观察比较仔细,笔力还稍显弱,结字再力求准确点,好好练。内心有点小得意。
单位培训的结果就是,不能让培训无疾而终。使一件事变成习惯,头一个月的坚持非常重要。经过与老师商讨,规定每人每天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篆书每天3篇毛边纸,隶书、楷书5篇,行草书15篇。各组长每周收一次作业,统一交老师,老师按月点评。定量只是一种督促大家坚持的手段。白天要上班,作业只能在晚上完成,都是拖家带口的,坚持习练确实不易。到了收作业的时间,一些人因为完不成作业而自动放弃了,另一些人因为对所选法帖存在疑惑、纠结,也中途搁浅了,各组的人数不断减少。而我,正经历人生的低谷,练书法适时进入我的生活,成为当时平复心情最好的伙伴。心无旁骛地每天临帖与读高中的儿子相伴到很晚。至今仍很感谢书法,他在我最难过的时候适时调整了我的心态,使我每天都能全身心地沉浸在临帖的专注中,难过的日子每天都在自己的进步中快乐地度过。
培训过后的几个月里,我对书法到了痴迷的程度。白天上班,一闲下来就拿着字帖读,在字帖上标注出每个字的简体,单位开大会时领导在台上讲,我在台下偷偷背记《礼器碑》碑文。每晚几个小时的临写,周末更是不浪费一点时间,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笔法问题,就前往老师的工作室去请教。家里的书房、客厅,墙、冰箱、空调、窗帘、沙发、鱼缸,只要能悬挂、张贴的地方,满眼望去,要不就是老师书写的范本,要不就是每天自己临写的作业,吃饭、刷牙,无时无刻都在审视、总结自己的作业。儿子作为第一观众,也时而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不断给我以鼓励,见证着我的进步,分享着我的快乐。那段时间的日子卯足劲充实地过着,我的进步也显现在所有人面前,每次点评大家的作业,都能听到老师毫不吝啬的肯定与表扬,这更激发了学习书法的信心。
好棒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我始终没有豁出去的决心,非常保留的学习着,还老是担心自己学的太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