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黄金屋 | 《金瓶梅》
阅读如盖楼,资源充足的可以一气呵成。有客观条件影响的,会断断续续、时停时建。那些迟迟没有读完的,就如一栋栋未竣工的烂尾楼,在Kindle上、在微信读书、在床头柜上屹立,让人看着就焦虑。
2018年4月13日,我的《金瓶梅》“烂尾楼”竣工封顶,有点小兴奋,回顾整个过程,有一点点惘然、有一点点唏嘘、有一点点如释重负……
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Kindle上看崇祯本的《金瓶梅》,看得那个累。越累越想放下不看,越不看捡起来继续看就越累,进入恶性循环,没法扭转。
期间有三次长时间的停下来。第一次放下不读是觉得潘金莲太可怜了。第二次读不下去是看着潘金莲变相害死李瓶儿的儿子后还恶毒地嘲讽丧儿的妈妈,觉得她太过分了。第三次不忍读下去是西门庆死了之后的家道中落,看得无限心酸。
书中的女人都好可怜,嫁到殷实家庭的话,要与别人分享一个男人;嫁给不争气的男人,弄不好还要做暗娼。如果夫家、主人家不要,会被退回给媒婆再卖给别的男人,不可思议却又情理之中的是妓女卖出的价钱会更好。唯一能让人心里稍微舒服一点的就是,这些女人可以一嫁再嫁乃至三嫁,仍然有归宿而且不会被人瞧不起;选择再嫁时,还能自己作决定。
熟悉该书的朋友宽慰我:作者不可能跨越自己所处的时代。读者又何偿可以跨越自己所属的时代呢?
书中的男人也不容易,不同社会阶层的男人有不同的烦恼。有钱有闲的商人也要攀附官员,也要应酬前后里外各式人等;官员则要随时面对职位的升降,而且当时国情不稳,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即使做个小人物,遇上当时逼上梁山的时势,让一家人能团聚一起吃上饱饭过上安稳日子也不是容易事。
书中有大小角色200多人,没有一个完美的正面角色,也没有一个极恶的反面角色。处处体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阅读过程非常虐心。
能坚持读到西门庆死去,还得益于期间听了高晓松的“晓说”,他把他所了解的《金瓶梅》给听众说了一下,点出了几个切入点,增加了我的阅读兴趣。如果不是他,估计一半也看不完。
2018年3月底有点忙,每周读书5小时拿10个书币的计划已经两周不能完成。强迫症发作,决定即使听也要听够2小时,把4书币拿到手。在选择听书资源时,正巧看到《金瓶梅》。
于是我手拿着原著,耳听着说书,一个版本一个版本地对比,最后选定了“文若书声”这个签约说书人的版本,一共227集,每集20分钟左右。我跳过开头,直接从西门庆死后一气呵成听到结尾。
《金瓶梅》原文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里面有很多现在已经很少见的文字,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而频繁出现的通假字更是让人有吃夹生饭的感觉,能下咽,但不够美味。听书的话,正好解决了上述问题。
而这个版本的说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我非常欣赏。
第一,恰如其分的增减。众所周知,《金瓶梅》里有很多详尽的性描写。而其实这些描写大同小异,很多并不唯美。像吃巧克力,第一颗很美味,连续吃下去,吃到第十颗就想吐了。说书版很得体地把这部分细节略去了。(当然不略去也不行,估计说书人也实在难以启齿。)
说书与点评其实是两回事,后者更多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因我本人不喜欢被二次创作影响我的第一印象,对于刚接触的作品,我更倾向于依书直说的说书。这个版本偶然也有几句原文以外的内容,但都是以完整句子结构和配合语境为目的,绝无强加于人的意思。所以,这个说书版的增,也增得恰如其分。
第二,说书人的表达能力很强。收听期间,看到有人在评论里问到底有多少人在说。说书人把方言、语气、语调运用得很好。大部分对话都能一听就知道谁在说,除了吴月娘与庞春梅的对话。(也不怪说书人,毕竟她俩对话时,身份背景都比较接近,确实不容易分饰两角)。
关于《金瓶梅》的创作背景、历史地位、文学价值等等,百度里已经有详细介绍,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名家如何点评它,见仁见智,我也不复述了。我只想说,在听书的过程中,我真的不自觉地想到《红楼梦》。例如陈敬济做更夫、例如庞春梅刁难下人、例如下人们互相勾心斗角或相互勾结等等,都让我忍不住想找对应的角色和情节。而这种感觉,在直接阅读文字时,却不明显。
虽然我一直不认为情色描写就是糟粕,但很认同某个收听者对本说书的评论“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如果你时间有限、又不想错过这本奇书,而且不追求书中欲望的感官刺激,“文若书声”的《金瓶梅》说书版,确实是上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