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那不勒斯四部曲

我对“那不勒斯”完全没有概念,虽然我曾经在意大利从罗马一直往北游玩到威尼斯;我是伪球迷,虽然我知道、甚至远远看见过马拉多纳,但对他与“那不勒斯”的不可割裂茫然不知;我对那不勒斯地图很模糊,虽然我对庞贝古城的那一段历史如数家珍。但一提到“拿坡里”,我的记忆马上就被激活了。怎么回事?原来我从小到大看的是香港电视,电视节目里提到“拿坡里”,就是“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是英语Naples的普通话音译,“拿坡里”是意大利语Napoli和那不勒斯语Nàpule的的粤语音译。弄明白翻译差异,那不勒斯的面纱就被牵开了。

两周前我轻松地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我的天才女友》,并写了详细的阅读感受——【艾薇】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接下来就一直犹豫要不要继续往下阅读。我觉得《我的天才女友》很薄,象果汁,缺乏茶和咖啡的醇厚和余韵。假如余下的三部都是这样,我还不如及时“止损”,把有限的时间投放到我的中国经典原典上。

正在读研的淅淅已经看完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和正在看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她告诉我第二、第三部的心路历程描写细腻微妙,我将信将疑地开始了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我已经最大限度信任淅淅了,毕竟她年轻,在描述青年阶段的《新名字的故事》里找到共鸣很正常,我不能奢望与她找到同样的感觉。

看完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时,我完全不想说两句,也许就是“无语”的状态。从“我”(莱农)扔掉莉拉所有笔记的一刻,我就开始讨厌莱农;然后看着莉拉的疯狂行为,我又开始反感莉拉。看着背景城市的脏乱差、大家两句不合就打起来、把家暴看成理所当然,我都不好意思把《新名字的故事》类比成琼瑶剧和芒果剧了。即使情节上大家都有象夹生饭的地方,但后者起码披着唯美的外衣,《新名字的故事》直接摊开肚皮直接让你看“不堪”。

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和第四部《失踪的孩子》是我以一天一部的速度直踩下来的(粤俚语,即一气呵成)。从犹豫、无语到欲罢不能,这个神反转是怎么来的?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套神奇的书。

我习惯看电子书,这次看的是四部曲的合集,四部曲无缝衔接,我随时能看到自己的阅读进度百分比,都已经过半了,放下不看沉没成本有点大,我不想吃亏是主观原因。而客观原因是,这四部曲不是一集一集续的,作者从下笔的时候已经搭好框架,每一部曲结束的时候都会留下很多伏笔,读者看到的不是”The End”(完),而是”To be continued”(未完待续)。只要你有一丁点好奇心,你都不可能不继续读下去。

我从17岁开始,就是猜小说情节的高手。高考前看了一本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开始给同学说我编的情节。同学不相信,花了宝贵的一下午去验证,看完全书后把书一扔,悻悻地说:果然就如你说的一样。作为资深“无证编剧”,这次不停栽跟头,只猜对一个情节的一半。

当然,出其不意这个特点不足以支撑这套书的神奇。以前我看文艺作品,难免会有代入感,时而代入这个角色,时而代入那个角色,看完一部作品,就像经历了一次精彩的人生。那不勒斯四部曲是我少有的,不是因为作品差,却频频出戏的作品。代入角色已经太被动了,我开始琢磨作者的用心。

第三部分《离开的、留下的》开始,作者植入的那不勒斯人文历史地理越来越多,那种经典名著的味道越来越浓。我的大脑自动进入工作模式,把所有与意大利有关的记忆碎片全部调了出来,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教父》、《天堂电影院》,这些电影帮我增加画面感。我开始拼砌这些碎片,从法西斯、墨索里尼、意大利共产党开始发散和延伸作品的时代背景。到了第四部曲《失踪的孩子》后半部,作者更是通过莉拉的话,详细介绍了那不勒斯的历史,包括波旁王朝、一八四八革命等等。(我最后还延伸阅读,关注了一下当今的新意大利共产党。)

至于地理位置的介绍,作者也非常巧妙。第一部曲《我的天才女友》的故事全部发生在那不勒斯的城区巴掌大的地方,初探了一下新区;第二部曲《新名字的故事》,开始多了稍远一点度假的海滩和莱农读书的比萨;第三部曲《离开的、留下的》开始扩大到热那亚、佛罗伦萨、米兰、都灵……到第四部曲《失踪的孩子》,进一步扩大到法国、德国、美国。我有比对着地图看书的习惯,一路看下来,就能感觉到作者书中的世界一直在扩大。

了解背景知识后,我回到觉得寡淡的第一、二部曲找作者的匠心。四部曲从开头到结束,都反复强调大家在方言、意大利语之间的切换,第一部曲还提到两个女主小学时学希腊语、拉丁语,这段其实就是很含蓄地铺垫了那不勒斯最早由古希腊人创建的历史。那不勒斯的语言背景有点像珠三角,他们先学那不勒斯语,就像我们先学粤语;上学后学意大利语,就像我们学普通话;他们学希腊语、拉丁语等,就有点像香港人学英语。珠三角的人看书时,看到他们在不同的环境说不同的语言,交流不同的话题时自动切换对应的语言,肯定能心理神会产生共鸣。

看网上的资料,现在的那不勒斯人说话依然爱打手势,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书中处处可见这种痕迹,例如;女主会懊恼某场演讲手势太多;去餐厅吃饭,姐妹们被人多看两眼,兄弟都会直接跑过去挥拳头。不明白这种文化特点,阅读时会觉得人物很粗暴,干架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本书除了植入人文特点,还植入了那不勒斯的特产。女主就出生在制鞋匠家庭,而飞甩鸡毛(菲拉格慕)的创始人就出生在那不勒斯。书中多次提到吃冰激凌,那是因为那不勒斯拥有著名的甜点gelato,这是意大利手工冰激凌,与一般的冰激凌相比水果成分较多。其中一个重要角色,他家就开了酒吧和糕点店,柠檬酒就是来自那不勒斯,正宗的披萨也是来自那不勒斯。

整个作品,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时间线、节奏的把控。这是一本回忆体的小说,笨拙的作者会回到儿时一直按时间直线顺序讲到老,本书的作者叠床架屋,四部曲的时间线被作者搭建成城堡,读者就象被作者带着踏上哈利波特魔法城堡里会移动的楼梯,楼梯会带着你上下,而作者会带着你自由切入不同的时间点,丰富的变化让阅读趣味大增。书中的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作者调控轻重缓急的能力就像大型交响乐的作曲家,一翻铺垫然后来个小高潮,紧张了一把还没缓过气来,又被作者带着继续探步。

除了自由编织时间线,作者对时间点和时长的把控也很精准。少年和青年时期,精准的时间点不多,都是大概,到了中年和壮年,时间点非常清晰,与重大事件高度吻合。而到了老年,时间点又模糊了,这与一个正常人的记忆高度匹配。至于时长,通篇都没有准确描述。作者不会说从那不勒斯开车去佛罗伦萨用了多少时间,佛罗伦萨坐火车去米兰多少时间,如果不是我自己有概念,是很难想象他们往返为何那么疲累。想想也对,你问我读大学时,从学校回家需要多少时间,我也没法准确说出来。如果作者硬要给出准确时长,反而像勾了边、增加了对比度的照片,太不自然了。

在很多人眼中,西方人性方面很开放。(很多中国人眼中,东亚之外就是西方,就如很多广东人眼中,广东以外就是北方。)这次看四部曲,我第一次强烈感觉到书中的角色性开放。故事发生在那不勒斯,就如我们中国常见的乡土社会,大家一起出生、一起玩,祖辈父辈互相认识、互相是远亲、嫁同学的哥哥,小姑子也是嫂子……但不同的是,他们的情人、私生子关系是那么的明目张胆,近乎是公开的秘密,大家也见怪不怪。

两个女主的出生年月被安排在1944年,我看了一半时突发奇想,邀请一个国内同样是40年代出生的女性朋友看本作品,然后用她的人生轨迹来对比中意两国过去70年的社会变化后,再作深度交流。

总的来说,这是一套有实力成为经典的畅销书。作者带畅销书读者入坑,由浅入深,最终达到让读者完成阅读大部头经典的目的。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