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黄金屋|《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

不时有朋友怯生生地向我反馈:“你给我推荐的书(音视频、网站),我实在看不下去。”无一例外地,我都会回应:“看不下去就扔一边吧,不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我一直不吝分享所得,慢一分钟都生怕对方吃亏。但当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用筛子接到的东西,倒到别人的筛子里时,经常会惊讶地发现,对方的筛子确实接不住。

2019年4月,我翻开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开始阅读,读完一半,2019年7月就放下了,因为我发现我脑海里那个无形的筛子,实在没法接住书中的信息。这是一本很个人的阅读笔记,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西西把她阅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的笔记集结成册,这些笔记不乏她用自己的文笔复述故事,对于熟悉西西文风、熟悉粤语音译的我来说,应该轻车熟路才对,但,事情的发展出乎我所料。

踏入2022年,在听某个课程时主讲人提到《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里的一个片段:专家在文物前给游客陈述故事、意义、历史和道德教训,旁边带着学生参观的老师却反复跟学生强调“我们不知道它们的意义”,这挑起了我继续阅读《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的念头。很快,令我不安的事情发生了:我竟然没法从上次停下来的地方继续阅读,因为我完全忘了前面的内容。这种从没有过的断片感觉让经常七八本书同时阅读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除了从头再读一遍,没有更好的办法。更让我担忧和焦虑的事出现了:明明是重读,为何象读新书,我对里面的内容一点印象都没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重读前半部分时,我像拿着从书中读到的图像,回到自己脑内找匹配的记忆碎片,没有,没有,完全没有。

继续往下读后半部分,书中提到博尔赫斯和他的《沙之书》、提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提到卡尔维诺和他的《看不见的城市》、提到玛格丽特·杜拉斯和她的《情人》,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还有我已经看过的书,仿如在完全陌生的环境看到本来并非那么熟悉的面孔,马上产生“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接下来墨西哥、巴西、阿根庭、委内瑞拉、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古巴、秘鲁、希腊、法国、意大利、德国、波兰、英国的作家轮番登场,他们的作品带着一大串这些国家的城市名、音译人名狂轰滥炸我脑内本来就存量不多的文学碎片,然后顺利在我脑内着陆。

我终于明白,为何两年多前已读的半本书,象水过鸭背完全没有在我脑内留下任何东西了。当新知识(信息)落入我脑内时,首先冲上去接着它们的是我那个用旧信息编成的筛子。当筛子的目数越大(筛孔越小),从筛孔漏掉的东西就越少。我脑中的筛子,某些部位目数很大,像中国历史、欧美艺术史、宗教史,几乎落下来的东西都能被我接着。某些部位目数很小,如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拉美文化、我没去过的国家,落下来的信息直接穿过我那大筛孔,我完全接不住。

将一本书读进脑,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很明显2019年,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并不是一个好时机。那个时候,我眼中的“世界”仅包括东南亚、南欧、北美、大洋洲那些我曾经去过的国家;而北欧、西亚、非洲、拉丁美洲还没有纳入我眼中的“世界”版图,以介绍拉美作家和名作为主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就在我面前,我却惘然不知。

2022年在重新打开《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前,我刚好听了项飙谈社会和世界,加上前两年看的《沙之书》、《霍乱时期的爱情》、刘瑜《比较政治学》里提到的几个拉美国家的建构,我脑内那个筛子,原本目数很小的部分已经被我不知不觉地纵横补上了很多根线,于是,这次我就顺利接住了《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

最后我必须记录阅读本书时的神奇经历。当我读完“纸牌游戏”那一章时,马上爱上了里面介绍的法国作家马克·萨波塔(Marc Saporta)的《作品第一号》。第一时间上当当搜了出来放在购物车,等活动时付款购买。当我读完《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全书时整理读书笔记,意外地在同一章看到一句话:“在亚马逊上搜这本书,没搜到。即使搜到我不懂的法文版,可能我都会照样下单购买。” 那是我2019/6/27 01:57留下的笔记,但我完完全全想不起那条笔记了,像看一个陌生人的留言。

就这样,我与三年前的自己重遇,却相见不相识;就这样,我第二次爱上了同一本书。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