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这不是游记之家庭篇

引子:老公的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读大学,多年前已取得居留权并且在那边组建家庭。这几年,他举家搬回中国居住,联系又开始紧密起来。
暑假前夕,收到这位友人(家庭A)的邀请,邀请我们一家四口(家庭B)及另外一个四口之家(家庭C,C家庭的男主人也是A家庭男主人的高中同学)到洛杉矶,三个家庭自驾游美国西岸。鉴于B家庭及C家庭这两个家庭有一定的相似度,又鉴于真心希望能和正值青春期的大儿子去一趟美国,深度感受它国是怎样成为世界大国,也很希望此行能带上小子,跟旅行团出游不现实,考虑再三接受了别人的好意(以家庭为单位的长距离出行一直不是我那杯茶,又甚至可以说大于2人以上的旅行不合我的胃口,很冒险,并且需要很多时间和心绪去磨合、调整、适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得不承认此次出行是发生了丝丝缕缕不愉快的插曲,个人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出行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到:当发生冲突时夫妻双方是怎样解决的。旅途中有一幕对我内心冲击挺大的、使我觉得很悲凉(为保护别人隐私,不提了),使我不断敲问:究竟有多少夫妻是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
旅途中,三个家庭都有摩擦的时候,我发现B家庭(夫妻)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就矛盾冲突进行讨论的机制又或者是建立了一套冲突时“喊停的机制”,当男主人喊停时,其另一半会立刻停下来,并且,Ta们的情绪是当下的、没有留到第二天。我将此一发现和Ta(家庭C)分享时,他吃吃的笑,既没承认也不否认,但他的太太这样说:“是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有一方闭上嘴巴,另一方会自然的将嘴巴合上”。

回国后审视旅途中发生的点滴,重温《爱上双人舞》,以下节选自: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

夫妻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就矛盾冲突进行讨论的机制。这里说的是平心静气的讨论,双方都给对方同等地位、相同的权利。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往往是用吵架去做这件事,很快,焦点已经不是本来要讨论的事情,而是“对方的态度如何不对”了。
两人在心平气和、情深意浓的时候,便应该约好一个双方可以讨论矛盾问题的机制。这个机制应该能够让两个人平静地说出自己不能接受对方怎样的语言行为,并且商定如何解决。在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给对方足够空间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问题,正是思想成熟的表现。
有人说夫妻吵架是不可避免的,吵完便算过去了:“粉笔字,抹去了可以再写”。这是不正确的。夫妻之间的吵架,可没有抹去粉笔字那么简单。表面看似抹去了,心底里却还有痕迹。
在夫妻中,也有很多人,用一种类似“原谅”的态度去处理吵架。他们不能接受对方的某些事和某些话,但是又表现得很大方的样子,以原谅对方的方式去结束一次吵架。其实,这样的态度可能对两人的感情关系有更大的伤害,因为“原谅”是把自己放在比对方优越的位置,这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同时,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便是把事情的控制权完全放在自己的手里,使对方完全去能为力:我“原谅”你,事情便解决;如果我不“原谅”你,事情便不会解决。这往往把两人的关系搞得更紧张。吵架这件事情本身并不严重,严重的是一方失去了申诉、辩论和决判的权利。两人的关系本是平等的,现在有了高低,这跟把这份关系判了死刑差不多。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